幾位將領連忙抱拳告罪:"末將不敢妄自揣測主公深意。"
大王英明神武,自有決斷,此舉必有深意,末將不該妄加揣測。"
典韋、周泰、黃忠、趙雲等人聞言,不由得心頭一顫。
自古以來,為君者最忌臣子窺測上意。君王需要保持威嚴難測,方能震懾群臣,令百官儘心用命。
劉鳳方才那番話,讓眾將以為是責備之詞,慌忙請罪。見愛將們躬身抱拳,劉鳳無奈笑道:"這是作甚?寡人何曾責怪你們?都快快起身!"
聽到這番解釋,眾將這才鬆了口氣。既然大王明言不怪罪,自然無需擔憂。"諾!"四將齊聲應答,重新挺直腰杆,靜候王命。
劉鳳斜倚主座,撐著臉頰苦笑道:"你們啊,想得太複雜了。深夜召見,就是知道你們對放走公孫度叛軍一事心存疑惑。"
"你們都是燕軍棟梁之將,若不曉後計,難免束手束腳。寡人這就為你們詳解其中謀劃。"
深知將領需明戰局之理,劉鳳向來主張開誠布公。最厭諸葛孔明那般故弄玄虛的用兵之道,凡事都要講個清楚明白。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將士不解主帥意圖,胡亂行事,不僅完不成既定謀劃,更可能壞了整個戰局。
劉鳳看著眾將領,語氣低沉道:“按照最初的平叛部署,我根本沒打算讓公孫度那支叛軍活著離開。”
他頓了頓,目光如炬:“公孫度部在燕境造成的經濟損失實在太嚴重了。我向來主張恩怨分明,絕不優柔寡斷!”
話鋒一轉,劉鳳露出深思之色:“但現在的局勢需要我們重新權衡——徹底剿滅公孫度對燕國究竟是利是弊?”
“以燕軍的實力,在昌黎全殲敵軍易如反掌。但消滅公孫度後,新的難題就會接踵而至。”
注意到將領們凝重的神情,劉鳳繼續分析:“借著討伐董卓的機會,我們已成功將並州九郡納入版圖。平定北疆時又收複了幽州三郡。如今燕國疆域擴張至三十五萬裡,新增人口過百萬。”
他的聲音忽然轉沉:“要是再吞並遼東四郡,甚至滅掉周邊兩國改設郡縣......你們覺得燕國真能消化這麼龐大的領土嗎?”
帳內眾將聞言都陷入沉思。
劉鳳揉著太陽穴歎道:“幽州三郡倒還好辦,畢竟我兼任幽州牧,當地百姓又心向燕國,治理起來並不困難。但這遼東.....”
我可以幫你
並州九郡的整合並非難事。自原並州刺史丁原在洛陽陣亡後,朝廷始終未指派新的州牧接任。
作為諸侯王之首、當今天子的皇叔,孤同時身兼驃騎大將軍、太尉及幽州牧多項要職。
如今漢室衰微,朝廷威信掃地,天子受製於董卓奸賊。將並州九郡並入燕國版圖,各郡太守必無反抗之意,輕易便可收入囊中。
提及燕國現已掌控十二郡,劉鳳不禁麵露得色,然而隨即考慮到後續治理事宜,又顯愁容。
他歎息道:"新增十二郡及上百萬民眾,要完全消化這些疆域,需大量官員治理。這些新領地不僅需要駐軍防守,更要推行我國政策。加之這些地區民生困頓,還需投入巨額資金建設。"
"若在太平年月,以燕國實力本可快速整合。可惜連年征戰,核心五郡遭叛軍重創,國力受損嚴重,經濟恢複尚需時日。目前僅是勉強維持新占十二郡。"
"倘若我軍一鼓作氣殲滅公孫度,吞並遼東四郡,甚至攻滅扶餘等國,諸位以為後果如何?"
帳中典韋、周泰、黃忠、趙雲四人聞言愕然。論行軍打仗,他們自可滔滔不絕;但談及地方治理與經濟建設,則全然不知所措。
軍政之辯
劉鳳揉了揉酸脹的太陽穴,對滿臉愁容的將領們說道:"這不是你們該考慮的問題。"
軍政本就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
單靠武力隻能帶來破壞,純講政治也難成大事。若不善民生經濟,即便以武力奪天下,終究難逃覆滅。華夏五千年曆史早已印證此理。熟知古今的劉鳳自然深諳此道。
"公孫度自建寧二年經略遼東,已有二十載。"劉鳳歎道,"雖施政嚴苛,但其對遼東乃至整個東北的影響無人能及。"
"東北各族雜居,地勢複雜,外邦勢力盤根錯節。即便我軍有能力消滅公孫度,也難免損兵折將。屆時如何掌控東北亂局?"
他目光凝重:"國力若被東北拖累,其他領地必然難以兼顧。新占郡縣恐將得而複失。"
"如今天下諸侯視我燕國為心腹大患。一旦我方勢弱,他們必會群起而攻。到那時,除核心五郡外,其餘領地恐將儘失。"
"與其如此,不如暫放公孫度。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恢複民生,鞏固既得疆土,不給敵人可乘之機。"
營帳眾將皆心知主公用心良苦,此乃權衡全局不得不為之策。
雖內心認同主公決斷,然放走公孫度那支叛軍,終究意難平。
......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雲直視主位,坦陳胸臆:"主公苦心,末將等自然明白,亦擁護主公決策。
但主公!燕軍就此放過公孫度部,任那老賊全身而退,末將實在咽不下這口氣!
想當年黃巾之亂、鮮卑犯邊、烏桓來侵,犯我燕境者皆損兵折將,未得半分便宜,反遭我軍雷霆反擊。
正因如此,方鑄就"燕軍鐵騎不可犯"的威名,成就我"帝國第一軍"的赫赫聲威!
如今公孫度那逆賊舉兵來犯,雖遭重創,卻能全身退回平襄城——此舉猶若在我軍旗上蒙塵!
若縱其率殘部歸巢,未免太便宜那廝!"
"末將附議!"典韋、周泰、黃忠三人齊聲應和。
他們理解主公的全局考量,也知如今天下動蕩,燕軍不得不暫且放過公孫度殘部。但胸中憤懣,終究難以平息。
......
中軍帳內,四將皆麵有不甘,對公孫度那叛賊罵聲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