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揚州六郡四分五裂,狼煙四起:
九江郡、廬江郡遭袁術揮軍強占
吳郡落入【江東猛虎】孫堅及其八千江東軍之手
會稽郡正遭嚴白虎匪部襲擾
朝廷冊封的正牌揚州牧劉繇,僅能掌控丹陽、豫章二郡。這般局麵下,四方勢力僵持不下,形勢暫陷膠著。
***
青州轄平陽、濟南、東萊、樂安、齊、北海六郡,統六十五城,領六十三萬戶、三百七十萬百姓。
現由【北海國相】孔融代行州牧之職,其施政重在:
修葺城郭
興辦官學
選拔賢才
推崇儒學
然孔融對青州掌控力實屬有限:
其一,此人長於文治而短於兵略;
其二,青州軍備廢弛已極;
其三,此州本是黃巾餘孽盤踞之地。
如今青州六郡亂如沸粥,令孔融疲於應付。
***
交州統轄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設五十六城,治下五十萬戶、二百萬百姓。
一向以汝南袁氏嫡子自居、心高氣傲的袁紹怎能咽下這口氣?
他原本采納謀士逢紀的計策,聯合關東諸侯擁立劉虞稱帝,企圖暗中架空這位傀儡天子。若計劃順利,不僅能奪取冀州九郡,更能擺脫長安與洛陽兩地的掣肘,名正言順地吞並諸侯,實現袁氏代漢的宏圖霸業。
可惜美夢終被現實擊碎。
麵對唾手可得的皇位,劉虞不但嚴詞拒絕,更修書痛斥關東諸侯包藏禍心。袁紹雖怒不可遏,卻忌憚燕國這座靠山,始終不敢對劉虞動武——以他區區一郡之力,如何抗衡如日中天的燕國鐵騎?
謀士郭圖見狀獻計:假借諸侯聯名上書,推舉劉虞出任監國,總領尚書事務。這錄尚書事雖無丞相之名,卻掌丞相之實。當朝雖廢丞相之職,其權柄實則被三公瓜分。
袁紹依計再度呈遞奏表,滿心期待劉虞會接受這份。畢竟封疆大吏誰不渴望更大的權柄?即便忠義如劉虞,想必也難逃這權力法則。
【權力】
權力,權柄終究高於利益,這是芸芸眾生畢生追逐的目標。
數日之後,袁紹的臉麵再次被狠狠摁在塵土中,耳光響亮得令人心驚。
劉虞再度回絕,那封措辭鋒利的回信像刀子般紮向袁紹心窩。
……
永漢元年六月廿八,冀州魏郡鄴城州牧府。
麵對袁紹的奏表,劉虞提筆蘸墨,回信字字如鐵:收斂爾等妄念,莫再癡心妄想。
他並非政壇稚子——誰不渴望大權在握?但那是太平盛世的戲碼。如今天下崩裂,群雄並起,若應了袁本初之請,隻怕史冊上留下的不是賢名,而是千古罵名。
劉虞心如明鏡:連之位尚且推拒,何況區區監國虛銜?那些關東諸侯不過想借他聲望,塑個提線傀儡罷了!
關鍵在於:燕王乃欽點監國,堂堂正正的當世周公。若他僭越此位,豈非當眾扇燕王一記耳光?這般自毀情誼的蠢事,連癡兒都不會做,何況他劉伯安?
袁紹的頻頻作亂終令劉虞警醒——作為直屬下官竟敢屢生反心,而自己卻隻能口頭申飭。究其根源,無非是袁紹手握重兵,自己膝下空虛罷了。
劉虞手中缺乏精銳之師,如何能夠製約袁紹?
若在太平年月,或可借朝廷威儀對袁紹施以懲戒。但如今正值亂世,綱紀崩壞,所謂朝廷威嚴在諸侯眼中早已形同虛設。
明白這個道理後,劉虞立即著手行動。他頒布募兵令,在轄境內廣招兵勇,擴充軍力。冀州作為大漢最富庶的州郡,擁有數百萬人口,糧餉充裕,養數十萬大軍毫不費力。
劉虞帳下兩大謀臣田豐、沮授皆是文武全才的能吏,募兵工作進展順利。在二人操持下,很快便招募到三十萬新軍。
劉虞還憑借與燕王劉鳳的私交,從燕國購入大批盔甲兵器,並采購兩萬匹優質草原戰馬,組建起萬騎規模的騎兵部隊,由此躋身天下第三大擁有萬騎的諸侯勢力。
新軍組建完成後,便交由麾下將領嚴格操練。隻要訓練得法,這支軍隊完全具備可戰之力。
能購得三十萬人的武器裝備及兩萬匹戰馬,令劉虞欣喜若狂。購置兵器盔甲尚在州牧府財力承受範圍內,畢竟府庫充盈。但若自行組織工匠打造數十萬人的裝備,則需耗費大量時日。
相比之下,直接從燕國采購既省時省力。燕國所產軍械素以精良著稱,質量更有保障。而最珍貴的莫過於那兩萬匹優質戰馬。
須知戰馬乃戰略物資,向來難以大批購置。當今天下戰馬貿易,已被燕國與董卓兩家勢力完全壟斷,有時即便有錢也無處可買。
標題:鐵騎交易背後的燕冀博弈
各方勢力的軍隊中,竟找不出一支完整的騎兵建製。
當初諸侯聯軍討伐董卓時,唯有燕國擁有數萬鐵騎,而其餘諸侯的騎兵總數尚不足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