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陳駿和股東們隻剩下兩個選項。
一是選擇跟投,把資金交給秦迪,由他繼續與惠康、百佳展開競爭。
二是拒絕投資,導致股權被稀釋,持股比例下降,最終在公司的話語權減弱。
彆無他法。
如果不是手下第一位s級人才韋建邦來電,說新版《天天日報》即將在明日出版。
秦迪幾乎都忘了自己還經營著這份報紙。
相比動輒數十億的金融操作、兩億起步的超市大戰,這份僅兩三百萬規模的小報社,確實顯得微不足道。
可這個行業聲音雖小,影響力卻不容忽視。
在這個尚無互聯網的時代。
報紙,就是真相的來源;報紙上的內容,就是事實;報紙,就是無形的權力象征。
再加上對傳媒領域的長期興趣。
秦迪決定抽空親自前往《天天日報》位於九龍油麻地的總部。
當初收購報社、確立以s級人才韋建邦為核心的管理團隊之後。
他已追加注資三百萬港幣。
並提出一個附加要求——新版報紙前十天免費派發。
這一策略在業內並不罕見,不少新刊物都曾采用,韋建邦團隊也未提出異議。
其實他們並不知道,秦迪一度考慮讓《天天日報》長期免費。
隻是後來冷靜分析,發現這種模式在當下的港島根本行不通。
不是錢的問題。
一份報紙的印刷成本,若自有印刷廠,大概隻需0.2到0.5港幣之間。
加上運輸費用,每份也不超過1港幣。
即便每天發行十萬份,成本最多八萬港幣。
發行量越大,單份成本越低。
再加上人員開支等運營費用,維持一份發行量為十萬份的報紙。
每月開銷不會超過一百萬港幣。
這筆錢,秦迪完全承擔得起。
真正的問題在於,“免費報紙”這一概念,在當下社會難以立足。
首先。
既然是報紙,又是免費的。
那就隻能靠廣告收入和輿論影響力來實現價值。
要讓這份免費報紙發揮最大作用,就得讓它出現在更多港人麵前。
廣告商隻願意把錢花在能被大量人群看到的媒體上。報紙覆蓋麵越廣,影響力自然越大。
問題是,怎麼把報紙送到市民手裡?
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報攤和書店。
免費的東西,人們當然願意拿。市民不介意多看一份不花錢的讀物。
但問題出在賣報紙的人身上。
對於報攤老板和書商來說,這份報紙是免費的,他們無法從中獲利。
更糟的是,當攤位上有免費報紙時,人們可能減少購買收費刊物。
畢竟誰會為收費內容掏錢,如果手邊就有不要錢的替代品?
這樣一來,報攤老板等於在主動減少自己的收入來源。
時間一長,沒人願意再擺這種不賺錢的報紙。
還有,彆對港島人的自覺性估計太高。
你敢信嗎?有人一天領好幾份免費報紙,拿回家墊地、擦東西、甚至當廢紙賣。
那些收廢品的小商販也樂於天天來拿,回頭轉手賣出賺點零花錢。
比起這些麻煩,同行的敵意反而成了次要問題。
現在的環境,和未來互聯網時代不同。
互聯網時代所謂的“免費報紙”,其實需要用戶先有設備,比如電腦或手機。表麵免費,實則另有門檻。
現在這個年代,辦一份真正的紙質免費報紙,如果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撐,注定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