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李跑跑、包船王等頂尖華商紛紛進入彙豐董事會。
但彙豐依舊我行我素。
沒有足夠股權,不是實權董事,所謂“董事”不過是虛名罷了。
“1973年,彙豐銀行拿出一筆資金,拯救了和記黃埔。”
看到沈粥因自己一句話而有些慌亂,秦迪這才不急不緩地繼續說。
“之後,彙豐拿到和記33.65的股份,成為主要股東。”
“這件事,我是在報紙上看到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提到和記黃埔這個名字。
沈粥神情微微一變。
不是衝著彙豐去的?
居然是這家公司?
他目光沉了幾分,看著秦迪:“你要動和記黃埔?”
秦迪點頭。
和記黃埔是香3.9江最老牌的洋行之一,僅次於怡和。
它由和記洋行與黃埔船塢合並而成。
背後由大陰帝國的祈德尊家族掌控。
上世紀60年代,這家人野心勃勃,瞄準港島地少人多的局勢,又趕上股市大漲,不斷並購擴張,一度控製超過360家公司。
他們將黃埔船廠遷往青衣島,騰出的大片土地轉作地產開發。
隻是擴張太猛,收購的公司多數財務狀況糟糕,即使股市賺了不少,也難填窟窿。
1973年,先是港島股市暴跌,接著又是全球能源危機,和記黃埔陷入資金困境。
這時,彙豐出手,注資數億港幣,換取了和記33.65的股權,成為大股東。和記與黃埔公司隨即分家。
1977年,兩家公司再度合並,組成新的和記黃埔,但連年虧損不斷。
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這家公司仍掌握大量優質資產。
係統在金融行業的任務中提到,和記黃埔正是李跑跑後來崛起為頂級大亨的關鍵跳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秦迪已經盯上這塊“肥地”。
1978年9月5日。
秦迪來到半島酒店。
他赴藿一東之約,要與幾位老前輩喝茶聊天。
當天一早。
繼前日兩個爆炸性新聞後,《天天日報》又放出一個“重磅”。
這次的“新聞”不是真正的新聞。
是新版《天天日報》開始收費後,15天來的銷售數據總結。
這篇報道中,《天天日報》對外公布:
自改版收費以來,已出版15期。
總銷量達501萬份!
《天天日報》昨天創下平均日銷量新高,達到44.5萬份,遠超日常的33.4萬份,最低也曾維持在28.1萬份。
這份成績出現在它連續發布兩條震撼新聞之後,全港島為之震動。
港島人口不過四百八十萬,它卻能賣出四十四萬五千份,幾乎每十個居民中就有一人購買。
這種現象級表現,迅速引發各界關注。
不僅媒體圈炸鍋,娛樂圈、商界乃至政界人士都開始緊盯這份報紙的一舉一動。
報紙是輿論工具,是話語權的核心。
《天天日報》的崛起,意味著一個既能影響大眾,又能打動精英的新勢力正式登台。
這比之前任何一份報紙都更具穿透力,影響力超過曾經的港島龍頭《東方日報》。
娛樂行業的人關注,是因為它可以直接左右藝人作品的評價和口碑。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