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被大批市民圍得水泄不通,全是有點積蓄的本地人,來搶購彙眾1號基金。
隊伍排得嚇人,連保護傘公司的百多名保鏢都壓不住場麵。
最後隻能報警求助。
大廈42層,董事長辦公室。
辦公桌旁的沙發上,賀朝瓊窩在秦迪懷裡,臉蛋紅潤,笑盈盈地遞給他一張張報紙。
她今天一早過來,把港島當天所有報紙都買了一份。
所有版麵都被同一條新聞占據,從頭版頭條一直到後麵的二條、三條,全是關於秦迪收購和記黃埔的報道。
媒體對秦迪的評價幾乎可以用“溢美之詞”來形容。
賀朝瓊看得津津有味,一邊翻看報紙,一邊評論:
“《經濟導報》這個專家講得真到位!迪哥,你得把他拉過來。不是說要辦雜誌嗎?這種人值得用。”
正說著,她聽見秦迪突然開口:
“胖胖,來我這邊做秘書吧。”
這則收購和記黃埔53股權的消息,特意選在福德證券基金銷售的酒會上發布。
其實,這正是秦迪為福德證券做的宣傳——你看,連和記都歸我了,我的基金還會不賺錢?
結果,效果立竿見影。
原本設定的募資上限是兩隻基金加起來5億港幣,其中聚金1號3億,彙眾1號2億。
沒想到,聚金1號認購金額高達5.8億港幣,彙眾1號短短三天也突破了3.4億港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麵對超額認購,大多數金融公司都會選擇照單全收,畢竟多一份認購,就多一份資金。
資金越充足,往往意味著做事情的底氣更足。
但秦迪偏偏不收。
說好隻募2+3,就隻收2+3。
多出來的錢,統統謝絕。
買不到的客戶,隻能等後續的2號、3號產品上線。
秦迪這麼做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他想製造稀缺感,讓基金產品看起來更搶手;
第二,他自己並不缺錢。缺錢了,隨便去全球股市走一圈就能撈一筆。
發行這兩隻基金,根本目的也不是融資。
既然說好隻收5億,那就隻收5億。
這種認購火爆的場麵,經媒體報道後迅速傳開。
進一步推高了福德證券這兩隻基金的熱度。
一些沒搶到額度的客戶開始私下行動。
他們願意溢價5~10,從已經買到的人手裡買下基金份額。
換句話說,這兩隻私募基金才剛發行不到一天,就已經穩賺5~10。
就像當年蘋果手機剛上市時一樣。
本價5000塊的手機,被黃牛炒到5250甚至5500。
誰買到誰就賺。
這又反過來刺激更多人爭搶聚金1號和彙眾1號的份額。
行情一路飆升。
彆人家的基金愁賣不出去,經常完不成募資目標。
秦迪這邊倒好,根本不愁賣。
這兩隻基金原本隻是普通的理財產品,沒想到現在竟然成了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甚至在市場中出現了高價轉讓的現象。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