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洋人想通過談判,保住自己在公司裡的話語權。
但秦迪直接拒絕,還把董事會裡的大部分洋人成員都踢了出去。
事後,韋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憤怒表示,彙豐銀行把和記黃埔25的股權,隻賣了7.5億港幣,屬於賤賣。
因為實際上,這家企業的總資產估值在60到70億港幣之間。
股票市值隻有30億左右,明顯被低估。
這話倒是不假。
秦迪後來清點資產後也發現,和記黃埔的整體資產確實超過60億港幣。
換句話說,他隻用了15億港幣的成本,就拿下了市值30億的企業。
而這家市值30億的公司,賬麵總資產卻高達60億。
這情況,有點像當年的九龍倉。
股市裡這家公司的市值不過十四五個億,但手裡的地皮估值卻超過五十億港幣。
股價與真實資產之間差距如此之大,在資本市場並不罕見。關鍵在於有沒有掌握信息的能力,以及能不能看出其中的機會。
韋理雖然在媒體上公開了這條消息,但並沒有引發負麵的公眾反應。反而讓人更清楚地看到,秦迪的眼光有多準,能力有多強。
這進一步提升了秦迪在圈內的影響力。
時間來到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十六日。
這一天,是秦迪正式進入和記黃埔董事會的第三天,也是ezu服裝集團旗下j品牌,在東南亞和台灣地區一口氣開出三十家門店的重要日子。
j這段時間並沒有閒著。
它以七天一換款的超快節奏,直接打得港島本地包括麗新集團在內的服裝企業措手不及。隻能紛紛降價,用低價來應對j這種恐怖的更新速度。
但不管在哪,消費主力始終是普通人。
靠著價格戰,麗新和其他品牌才勉強站穩腳跟。隻是港島中端服裝市場的大部分利潤,早已被j拿走。
在港島幾乎找不到對手後,ezu開始把目標轉向海外市場。東南亞和台灣,是港島企業最熟悉的區域。
收購了幾家成衣廠後,j直接向外擴張,一口氣開出三十家門店。
比起在洛杉磯那種毫無基礎的地方,陸鴻璿才剛為旗艦店選好地址,連門都還沒開,j的擴張速度已經快了不少。
快時尚的核心,就是一個字——快。
不隻是款式更新要快,開店的速度也要快,這樣才能迅速占領市場,搶得先機。
在另一個時空裡,鬥牛士國度的zara就是這樣一路殺出來的。
在歐洲,zara曾經創下過一個月開出七十六家店的紀錄。
相比之下,j在東南亞加上港島,花了兩個月開了五十家店,已經算慢了。
不過隨著和記黃埔被秦迪拿下,他把和記手上大量服裝和製衣資源,全部無條件轉給ezu。
這意味著ezu的競爭力將迎來極大提升,未來複製開店的速度也將更快。
這一天。
秦迪來到了港島中西區一處臨海的空地。
這塊地目前閒置著,麵積很大,至少有七萬平方英尺,差不多七千多平方米。
七千平方米在內陸不算什麼,但在港島,尤其是在中西區這樣的核心地段,已經非常罕見。
這塊地原本屬於和記黃埔,而現在,和記黃埔是秦迪的。
所以這塊地,現在也成了他的。
秦迪帶隊到達時,是午後時分。天空灰蒙蒙的,飄著細雨。
11月的港島,空氣裡已經透出涼意。
三十多人撐著傘,秦迪走在最前麵,圍繞著這片區域緩緩踱步,仔細觀察四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