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因為這些商品,正是和記黃埔集團自身所需的資源。
尤其是百貨零售所需的日用品,很多都來自內陸。
除了電子產品外,內陸製造在質量上並不遜色太多,價格卻極具優勢。
對於利潤本就不高的零售業來說,這正是核心競爭力所在。
十億元的訂單中,至少有三億元是百貨零售部門的需求。
“除了金東超市,我看了看屈臣氏的門店數量,目前全港島才25家。”
“今年目標同樣是五十家,澳門也要至少開出五家。”
“除了超市和屈臣氏,我們在低端零售領域也要發力。”
“惠康旗下的711便利店,港島已有上百家。我們雖然也有一些低端零售網點,但在品牌和規模上都遠遠落後。”
“是時候整合清理,重新組建一個新品牌,專注24小時經營的低端便利店。”
“這個品牌,就叫‘美宜佳’吧。”
“以上是百貨零售事業部接下來一年的任務。下半年加上明年上半年,隻要能維持收支平衡,就算完成任務。”
董事會現場,秦迪對團隊提出了明確指示。
獎金發了一大把,又是輕鬆崗位又是股份分配,現在也該施加點壓力,安排點重活了。
秦迪可不是做慈善的,對底下這些人投入了這麼多資金,費了這麼多心思。
目的不是讓他們安逸地當上打工皇帝。
真正意圖,是要讓他們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這不能說是壓榨。
隻有不給錢或給得極少才叫壓榨,給得多還拚命乾,那叫付出與回報成正比!
和記黃埔集團旗下業務龐雜,過去多數都在勉強維持。
秦迪接手之後,迅速整合調整,局勢迅速扭轉。
集團重新上市後,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員工積極性被徹底調動,公司開始扭虧為盈。
這個時候,秦迪自然希望再推一把,讓整個集團的發展節奏更快一些。
但話說回來。
他也清楚,過快反而容易出問題。
有些行業,並不是靠提速就能解決問題的。
到了一九八零年上半年,秦迪最關注的業務,集中在三個板塊。
第一是汽車製造。
這塊急不來,內陸的配套工廠還沒建成。
港島本地工業基礎薄弱,根本撐不起一個完整的汽車產業鏈。
樣樣都靠進口,靠海外運輸進來,沒有內地支持的話。
想當個組裝廠都難,成本實在太高。
再加上港府和倫敦方麵的態度,也需要時間慢慢轉變。
真正能發力,估計得等到明年上半年。
在此之前,隻能等待。
第二是房地產。
港島人口持續增長,對住房的需求隻會越來越強烈,這種趨勢會持續到二十一世紀才會結束。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