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近兩億的票房中,
港產片隻占了七千萬左右,也就是35的市場份額!
其餘65則被外來影片占據。
包括米國、歐洲、東瀛,還有更多是來自彎彎省的電影。
1977年,港島票房冠軍,是一部來自彎彎省的作品——《筧橋英烈傳》。
港島總票房達到1159萬港幣,上映僅13天就完成了!
這比後來《最佳拍檔》的千萬票房還要早。
港島電影榜單的第二名,出自灣灣省,名為《南拳北閥活yan王》,票房累計824萬港幣。這部電影在影院上映了整整37天,時間不可謂不長。
第四名同樣來自灣灣省,片名叫《鐵金剛勇破海底城》,港島總票房527萬港幣。
港島本土電影在這份榜單中,前五名裡僅占兩個席位。第三名是《俏探女嬌娃》,票房770萬港幣;第五名是《發錢寒》,票房505萬港幣。
再看1978年,也就是去年,港島全年總票房隻剩下1.5億港幣。在票房前十中,有七部都是外地電影,隻有三部是本地製作。
從這些數據來看,港島電影的處境並不樂觀,真正的黃金時代還未到來。與前一年相比,去年票房整體縮水了四分之一。
這也就難怪邵老六——一位從二十年代就開始涉足電影行業的家族元老,會考慮退出電影製作,隻保留影院運營。
如果秦迪不了解未來的發展趨勢,單看這些數據,恐怕也會動搖決心。
但他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在這個時候入場,反而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在此之前,華夏星傳媒旗下的電影公司更像是一個興趣項目。公司規模小得可憐,與集團龐大的業務體係完全無法相比。
現在,秦迪決定開始全麵布局港島電影產業。
雖然目前單部影片的票房不高,難以盈利,但院線的生意還是可以做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不管電影是否成功,投資院線卻是一個相對穩妥的選擇。
現在的影院行業實行的是保底費用製度,這種模式明顯更偏向院線方,已經持續了幾十年。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部電影要在一個院線上映,這一周的保底費用是200萬港幣。那麼,如果這一周票房剛好200萬,這200萬全歸院線所有,發行方和製作方都拿不到一分錢。
如果票房超過200萬,超出部分歸發行公司所有,製片方還要從中分得一小部分。
但如果票房不到200萬呢?
那對不起,製作方不僅沒有分成,還得補齊差額,否則連電影膠片都不能拿走。
這種製度使得院線掌握著極大的話語權,而製作方則處於弱勢地位,往往隻能低聲下氣地去談合作。
甚至有些製作公司,在電影拍完後自己都沒有信心,寧願讓影片堆在倉庫落灰,也不願意拿出來上映。
因為一旦上映,可能賠得更多——不僅要賠掉製作成本,還要承擔院線保底費用。
這種情況也導致一些影院經常冷冷清清,觀眾稀少。
雖然院線公司基本上不會虧錢,但利潤也不會太高。
一些地處偏遠的獨立影院,可能連成本都收不回來,隻因無人問津,也無片方可依。
“咚!咚!咚!……”
秦迪輕眯雙眼,中指輕輕敲擊桌麵,節奏分明。
喜歡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請大家收藏:()港片:78年,我先賺它一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