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代會分組討論會的會議室裡,暖氣開得很足,橢圓形的會議桌旁坐滿了各地市的代表。
李毅飛坐在靠中間的位置,麵前放著一份精心準備的議案材料。
會議已經進行了一個小時,各市代表輪流發言,大多圍繞著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常規議題。
當主持人點到李毅飛的名字時,會議室裡響起一陣輕微的騷動。
不少代表都聽說過這位年輕市長在水又市的改革舉措,想聽聽他這次會提出什麼新想法。
李毅飛站起身,沒有立即開始宣讀準備好的講稿,而是環視了一圈在場的代表。
“在正式發言前,我想先給大家講個真實的故事。”李毅飛的聲音平穩,卻帶著一種特彆的穿透力,“上周,我在水又市人才市場遇到一位四十二歲的老技工。
他在機械行業乾了二十年,手上全是常年操作機器留下的老繭。
他告訴我,自從工廠裁員後,已經投了上百份簡曆,卻連一個麵試機會都沒有得到。
理由隻有一個——年齡太大了。”
會議室裡頓時安靜下來,連翻動文件的聲音都停止了。
這位老師傅對我說:我不怕吃苦,就怕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
李毅飛頓了頓,讓這句話在每個人心中沉澱,“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討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
當我們把人生經驗最豐富、家庭責任最重的這批勞動者排除在就業市場之外時,我們失去的究竟是什麼?”
李毅飛打開麵前的資料,但沒有照本宣科。
“根據我們的調研,水又市35歲以上的求職者,平均需要花費三個月才能找到新工作,是25歲以下求職者的三倍。
更令人擔憂的是,其中近三成的人被迫轉行,這意味著他們積累了十幾二十年的專業技能被白白浪費。”
這時,一位來自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代表插話:“李市長,我理解您的擔憂。但企業追求效率和利潤是市場規律,年輕人確實更有活力,學習能力更強。”
“您說得對,”李毅飛從容回應,但讓我們看看另一個數據。
李毅飛切換了ppt頁麵,“這是水又市一家製造企業的案例。
該企業通過內部培訓,幫助45歲的老員工掌握數字化設備操作技能。
結果不僅留住了人才,產品合格率還提升了15,員工流失率降低了40。
這說明什麼?說明經驗和穩定性同樣具有價值。”
又有一位代表提出質疑:“但培訓需要成本,企業未必願意承擔。”
“這正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李毅飛立即接話,“我們的議案建議,對開展大齡員工技能培訓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補貼。
初步測算,這筆投入帶來的社會效益,將遠遠超過財政支出。”
李毅飛接著展示了一組數據:“一個45歲的失業者,如果長期找不到工作,不僅意味著家庭失去主要收入來源,還可能衍生出更多社會問題。
相反,如果能幫助他實現再就業,他將繼續納稅、消費,為社會創造價值,這是一筆明明白白的經濟賬。”
會議室裡的氣氛開始發生變化。原本抱著旁觀心態的代表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李毅飛注意到時機成熟,便拋出了議案的核心內容:“我們建議采取多管齊下的方式:第一,建立大齡勞動者技能提升計劃,由政府補貼、企業主導,幫助勞動者更新知識結構;
第二,推廣‘導師製’,讓經驗豐富的老員工指導年輕員工,實現知識傳承;
第三,在政府采購和項目審批中,將企業員工年齡結構納入社會責任評價體係。”
這時,一位老資格的代表緩緩開口:“李市長的想法很好,但會不會給企業增加太多負擔?
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生存本來就不容易。”
這個問題很尖銳,也代表了在場很多人的擔憂。
李毅飛早有準備:“您提的這個問題非常關鍵。
我們的建議不是要給企業增加負擔,而是要通過政策引導,幫助企業發現大齡員工的價值。
舉個例子,水又市的青雲科技最近專門設立了一個‘專家顧問組’,全部由45歲以上的老工程師組成。
結果這個小組在三個月內解決了兩個技術難題,為企業節約研發成本近千萬元。”
李毅飛繼續補充道:“我們要改變的是觀念,不是要強製企業雇傭大齡員工,而是要消除對他們的偏見。
經驗豐富的老員工就像陳年老酒,越陳越香。”
這個生動的比喻讓會場響起一陣輕鬆的笑聲。
“我理解各位的顧慮,”李毅飛誠懇地說,“改革總是伴隨著風險和挑戰。但請大家想一想,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