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吾歸降可以,但卻必須讓中丘侯親自前來,不然吾大可攜兵前往郿塢,投靠牛輔,並非沒有活路。”
李儒思忖片刻,隨即笑著說道。
“嗬嗬,牛輔可不會收你,不過汝的話吾會轉告主公。”
史阿冷笑一聲,隨即拱了拱手轉身便走。
李儒聞言不由眉頭微皺,不明白史阿哪裡來的信心。
要知道他和牛輔可是連襟,平日關係也最為要好,一直被他當做後路。
雖然如今的長安並未恢複平靜,但也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以王允呂布勢力為首,李傕郭汜,牛輔貂蟬為輔,三方勢力達成了某種共識,各自割據一方。
因為多了牛輔貂蟬勢力的原因,董卓根基並未損失太多,賈詡因此也並未建議李傕郭汜攻打長安,挾持少帝,反而是令他們極力拉攏牛輔。
隻要得到牛輔支持,他們便能輕易擊敗呂布勢力。
三方之中,論整體實力當以郭汜李傕為首,不僅聯合了張濟勢力,還占據著大半關中之地,但呂布王允卻是擁護漢帝,占據著天下大義。
牛輔最弱,但他的存在,卻是正好形成了某種微妙的中和作用,令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
若他投奔牛輔,也不會打破這個平衡。
反而會更有利於牛輔。
想到這裡,李儒不由向牛輔寫了一封密信,隱晦地表達了自己欲往投奔的意思。
然而不過三日,他便收到了回信。
信中直接言辭拒絕了李儒的請求,表明私交歸私交,萬不會因私而廢公,更不可能收留李儒。
李儒想不通這是為何。
牛輔一向老實忠厚,沒有什麼主見。
如今所為,顯然有些不符合他的作風。
“難道……難道是有人左右他的思想?”
李儒思索半天,想到史阿臨走前肯定的語氣,頓時倒抽一口涼氣,麵露驚駭道。
就在這時,帳外也再次傳來麾下的稟報之聲。
“報,中丘侯已到達大陽城,並派人傳來消息,明日渡河,前來茅津渡口,赴約與主公相會。”
茅津渡,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曆史上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道。
河東大陽與弘農峽縣之間相隔的大江便是這黃河渡口,茅津渡。
渡過茅津渡,便是李儒掌控的地界。
劉晁願屈尊渡河赴險而來,足以證明他自身的氣魄和對李儒的重視。
他之所以讓劉晁親自前來,也正是想從劉晁身上看到這樣的品質。
如今劉晁表現遠遠超過他的預期。
先是在牛輔方麵斷絕他最後的希望,隨後反客為主前來談判。
如此表現已然超過了曆史上大部分的君主。
而且對於劉晁,他並沒有太大惡感。
至於原因,自然是因為劉晁對待寒門和士族的態度,不論身份貴賤向來一視同仁。
徐庶如今便是天下寒門的代表。
寒門在他麾下效力,一樣能有出路。
次日。
茅津渡口,半裡亭畔。
茅津江麵上風平浪靜,一葉扁舟乘風而來,漸近碼頭。
遠見劉晁銀甲白袍立於舟中,身姿挺拔如鬆,身側趙雲持槍侍立,眉目銳利似鷹。
典韋按戟護衛,氣勢沉猛如虎,三人雖少,卻似有千軍萬馬之勢。
李儒遠遠望去,隻覺一股迫人的鋒芒直逼而來。不敢有絲毫怠慢,親自前往近前躬身迎接。
“李儒拜見並州牧!”
“不必多禮,吾此來不為弘農,隻為先生而來,不知當日所言,作數否?”
劉晁微微點頭,對於李儒的表現頗為滿意,隨即笑問道。
他之所以敢孤身攜趙雲二人前來,除了藝高人膽大之外,最重要的便是他知道李儒如今已無退路。
“嗬嗬,自然作數,前方亭畔之中已備好酒菜,不知並州牧能否賞光一敘,儒尚有幾分疑惑未解,隻要並州牧如實相告,吾自當實現諾言。”
“先生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