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玥光”康複中心正式啟用已近一月,最初的激動與忙亂逐漸沉澱為日常的、細致入微的運營。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它在實踐中遇到了挑戰,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愈發堅實。而周家內部,生活的河流也因新成員的加入,流淌出新的韻律。
磨合與精進
康複中心的運營並非一帆風順。一位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年輕消防員對封閉的心理谘詢室感到強烈不安,首次會談便中途離席。周玥得知後,沒有急於再次安排會談,而是邀請他在陽光充沛的園藝療愈區,一邊幫忙修剪綠植,一邊隨意地聊天。在鬆土、澆水的簡單勞動中,緊繃的神經慢慢放鬆,話語的閘門才悄然開啟。周玥將這一情況反饋給心理團隊,促使他們調整了對特定人群的治療環境設置。
智能康複設備也暴露出一些小問題。一位手指靈活性欠佳的使用者抱怨某個觸控界麵反應不夠靈敏。蘇念晴遠程接到反饋後,立刻組織技術團隊進行優化,將按鍵麵積增大,並增加了觸覺反饋。“我們必須讓科技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科技,”她在視頻會議中強調,“尤其是對我們這裡的使用者而言,易用性至關重要。”
周景珩則麵臨著資源調配的挑戰。不同患者的康複進度和需求差異很大,如何高效安排治療師、設備和場地,確保每個人都能得到及時、充分的治療,需要極其精細的管理和不斷的調整。他常常在深夜,還在研究排班表和進度報告,眼神疲憊卻堅定。
這些細碎的問題,如同磨刀石,磨礪著“玥光”的每一個環節,也讓周景珩、蘇念楊、周玥等核心成員對康複事業的理解愈發深刻——它不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人心的體察與耐心的陪伴。
成長的足跡
在康複中心之外,周家的新一代也在悄然成長。
小望舒褪去了新生兒的紅皺,變得白嫩飽滿,烏溜溜的大眼睛開始有意識地追隨著移動的物體,偶爾會露出一個無意識的、足以融化所有人的微笑。傅予安已經完全適應了哥哥的角色,會拿著搖鈴笨拙地逗妹妹開心,會在妹妹哭鬨時著急地跑去叫大人,那份小小的責任感讓他看起來懂事了不少。
蘇念晴的身體基本恢複,開始逐步增加在“玥光”技術指導方麵的工作時間,但傅時深和周景珩依然嚴格監督,不讓她過度勞累。她發現自己產後的視角似乎有些不同,對於設備的“親和力”和“情感化設計”有了更多源自母性的直覺,這些想法被她一一記錄下來,準備融入未來的迭代研發。
傅時深在“超級奶爸”和科技公司管理者之間切換自如,他將從照顧嬰兒中學到的極致耐心和細致,部分投射到了公司管理和“玥光”的技術支持上,處理問題比以往更加周全。
溫暖的日常
家庭的日常充滿了瑣碎而真實的溫暖。晚餐時分,周家的大餐桌更加熱鬨。大人們交流著康複中心的進展、工作中的趣事,傅予安嘰嘰喳喳地講述幼兒園的見聞,而小望舒則安靜地躺在旁邊的嬰兒車裡,吮吸著手指,聽著這屬於家的、令人安心的嘈雜。
周景珩和蘇念楊常常在晚飯後,推著嬰兒車,帶著予安在小區裡散步。他們會路過能遠遠望見“玥光”燈光的方向。
“看,予安,那邊亮燈的地方,就是舅舅、舅媽和很多叔叔阿姨工作的地方,他們在幫助彆人。”蘇念楊指著遠處那片溫暖的燈光說。
予安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然後注意力又被路邊的蝸牛吸引。
宋雨霏和周翊軒享受著這忙碌而幸福的時光,看著兒女們事業有成,孫輩繞膝,覺得人生圓滿莫過於此。三位老爺子則成了“玥光”的隱形顧問和宣傳員,常常帶著老友前去參觀,自豪地介紹著這裡的每一個細節。
希望如涓流
一個月的時間,“玥光”康複中心如同一個精密的生態係統,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節奏。雖然挑戰依舊存在,但希望的光芒,正通過每一次耐心的指導、每一次微小的進步、每一句溫暖的鼓勵,涓涓流淌進每一位使用者的心田。
而周家,這個“玥光”的起源之地,也在這雙重責任的滋養下,根基愈發深厚,愛意愈發綿長。微光已然彙聚成束,照亮著前行的道路,也溫暖著當下的每一刻。故事仍在繼續,在日升月落中,書寫著關於新生、成長與不滅希望的平凡史詩。
喜歡風起京華,攜手一生請大家收藏:()風起京華,攜手一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