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吹黃芳田的草木時,四方族人再次齊聚青峰山,這次是為了采收四方同心花的種子。經過夏末的綻放,花托處墜著飽滿的果莢,果殼上帶著各族土壤的印記——東嶺的果殼泛著淺綠,南溪的果殼水潤發亮,西漠的果殼裹著銀絨,青峰山的果殼紅白相間,每個果莢裡的種子都比往年更飽滿、更健壯,黑亮中透著多彩的光暈。
“今年的種子,能種遍十座山、五條河!”小豆子剝開一枚果莢,裡麵的種子竟有三十餘粒,比最初的混融種多了近一倍。各族族人分工協作,東嶺的族人負責采摘高處的果莢,南溪的族人用溪泉清洗種子,西漠的族人晾曬篩選,青峰山的族人則負責儲存封裝,動作熟練而默契,仿佛已經合作了多年。
孩子們也成了采收的主力,他們提著小竹籃,小心翼翼地撿拾掉落的種子,把顆粒飽滿的裝進各自部落的陶甕。阿秋和阿禾一起,把最飽滿的“領頭種”挑出來,單獨裝進嵌著四方信物的木盒:“這是傳給下一代的種子,要讓他們知道,同心花是怎麼種出來的!”阿春和阿雅則用四方絨絮把種子包起來,放進織著雙花紋路的布袋,“這樣儲存,種子不會受潮,來年醒芽更快!”
采收完畢後,各族族人在芳田中央舉行了“籽傳儀式”。小豆子和阿依古麗捧著裝滿種子的陶甕,分給每個部落:“這是四方同心種,帶著各族的氣息,種在你們的土地上,就像我們陪在你們身邊一樣!”東嶺的杉長老接過陶甕,回贈了一把東嶺的新鬆針土:“明年我們會帶著長出的新苗來,讓青峰山也染上東嶺的綠!”南溪的族長遞過一壇溪泉釀的酒:“願這溪水般的情誼,永遠滋養著同心花!”
西漠的族人帶來了新修的駝道圖,圖上用紅繩標出了從西漠到青峰山、再到東嶺、南溪的路線:“駝道已經修通,以後不管是送種子、傳技法,還是赴花宴,都能朝發夕至!”東嶺的族人也展示了跨山小道的圖紙:“開春就能完工,到時候騎馬一日就能到青峰山,咱們往來更方便!”
蘇清鳶和陸沉舟把最新的種植經驗補充到跨山種植冊裡,還附上了各族新苗的生長記錄和照片此處用“畫像”替代,貼合時代背景):“這些種子,不僅是植物的延續,更是融技與情誼的傳承。”他們把修訂後的種植冊抄成數十份,分給每個部落,還有一份專門留給孩子們,冊頁上畫著簡單易懂的插圖和口訣,方便後輩學習。
王嬸和各族女人們一起,用采收的種子和果殼熬製了“同心果粥”,粥裡加了四方的穀物和乾果,甜香混著種子的清勁,飄得滿芳田都是。“喝了這碗粥,記住今日的約定,不管以後走到哪裡,都要把同心花的種子、把跨山的融技傳下去!”王嬸給每個孩子舀了一碗,眼裡滿是期盼。
儀式的最後,各族族人一起在老槐樹下種下了一棵新的槐樹苗,樹苗周圍埋著各族的種子和一份跨山種植冊木牘。“這棵樹,就叫‘同心樹’,”西漠長老撫摸著樹苗,“它會像我們的情誼一樣,生根發芽,枝繁葉茂,見證同心花種遍山海!”孩子們圍著樹苗,把自己做的同心結係在枝椏上,紅繩飄著,像一串串希望的風鈴。
夕陽西下時,各族族人依依不舍地告彆。駝隊載著滿滿的種子和情誼,沿著新修的駝道遠去;東嶺的族人騎著馬,順著即將完工的跨山小道前行;南溪的族人撐著船,沿著溪流返程。小豆子和阿依古麗站在同心樹下,望著遠去的身影,手裡握著彼此贈送的同心結,心裡滿是溫暖與期盼。
多年後,青峰山的同心樹長成了參天大樹,四方同心花真的開遍了十座山、五條河。各地的部落都流傳著跨山融技的故事,孩子們手裡捧著翻得卷邊的跨山種植冊,學著祖輩的樣子,調配混融土、製作催芽劑、守護新苗。每年春分播種、夏末花宴、秋收采籽,各族族人都會如期相聚,同心花的香氣飄得越來越遠,跨山的情誼也越來越深。
又一個開春,已是少年的阿秋和阿禾,領著各族的小輩們來到育苗區,像當年的小豆子和阿依古麗一樣,小心翼翼地種下新的同心種。老槐樹下,小豆子和阿依古麗並肩而立,望著滿田嫩綠的新苗,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跨山種植冊的最新一頁,由各族小輩共同寫下:“同心無界,融技千秋;薪火相傳,花開萬代。”
風裡的花香再次彌漫,帶著歲月的溫潤與希望,預示著這份跨越山海的同心之約,會像同心花一樣,在時光裡永遠綻放,生生不息。
喜歡醫道狂徒:校花的貼身神醫請大家收藏:()醫道狂徒:校花的貼身神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