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三十四年冬距離“典籍整理”詔令頒布約七個月)
地點:鹹陽宮秘府、鹹陽東市刑場、驪山北穀
鹹陽宮秘府深處,空氣凝滯如鉛。堆積如山的“糟粕”典籍已被徹底清點、分類,如同一座座待宰的墳塋。李斯手持一份最終奏報,字字如冰:
“陛下,《大秦治要》編撰已畢,凡四十六卷,儘錄法家精要、秦史功業、農桑醫卜、實用技藝。
然,清理‘糟粕’亦畢:六國史書、譜牒、儒家《詩》《書》及百家語、民間私藏異端書冊……總計七千八百餘車以牛車計)。
另,編撰期間查獲藏匿、抗拒、妄議、同情‘糟粕’之博士、儒生、方士及六國遺孽嫌疑者,計四百六十七人。
其言論悖逆,行跡可疑,按律當誅,以儆效尤!”
秦始皇嬴政的目光掃過那令人窒息的書山數字和死亡名單,臉上沒有任何波瀾,隻有一種終結混亂、一錘定音的冷酷決斷:
“準!
凡‘糟粕’書冊,三日後,於鹹陽東市當眾焚毀!
凡悖逆之徒,於驪山北穀,坑殺!
朕要讓天下人看清,悖逆大秦、惑亂黔首者,是何下場!
《大秦治要》,即日頒行天下郡縣,為萬世法!”
第一幕:鹹陽東市·焚書烈焰
冬日寒風凜冽,鹹陽東市廣場卻被一種扭曲的“節日”氣氛籠罩。高台之上,李斯親臨監刑,四周甲士環列,刀戟森然。台下,黑壓壓的人群被驅趕圍觀,恐懼壓過了好奇。
一輛輛滿載竹簡、木牘、帛書的牛車被驅趕至廣場中央,堆積成數座巨大的書山。空氣中彌漫著陳年竹木與墨跡的氣息,這曾是無數智慧的載體。
李斯宣讀焚書詔令,聲音冰冷地回蕩:
“……非秦之史,亂政之源!
《詩》《書》百家,蠱惑之語!儘付一炬,以正視聽,以固國本!”
每一個字,都像重錘敲在那些識文斷字、心向學問的人心上。
點火!
隨著令下,士兵將浸滿油脂的火把投入書山底部。火焰瞬間騰起,貪婪地舔舐著乾燥的竹簡。青煙滾滾,直衝灰暗的天空,夾雜著竹節爆裂的劈啪聲,仿佛是無數靈魂在無聲的哀嚎。
扶蘇崩潰了:作為名義上的編撰主持,他被勒令必須到場“觀禮”。
他站在高台角落,臉色慘白如紙,身體抑製不住地顫抖。看著火焰吞噬那些他曾試圖保護的典籍,看著竹簡上依稀可辨的“仁”、“義”、“禮”字在火光中扭曲、焦黑、化為灰燼,他感到一種靈魂被撕裂的劇痛。他死死攥緊拳頭,指甲深陷掌心,幾乎要嘔出血來。
這是他信奉之道的葬禮,而他是被迫的觀禮者,更是名義上的“掘墓人”!李斯冷漠的目光偶爾掃過他,如同在看一個失敗的祭品。
儒生的悲鳴與瘋癲:圍觀人群中,有混在其中的儒生。
看著承載聖賢之言的典籍化為飛灰,有人捶胸頓足,嚎啕大哭,隨即被如狼似虎的兵士拖走;
有人目光呆滯,喃喃自語,狀若瘋癲;
更有老者仰天悲呼:“天喪斯文!天喪斯文啊!”
聲音淒厲絕望,隨即淹沒在火焰的呼嘯和人群的壓抑喘息中。
六國遺貴的切齒之痛:隱藏在暗處的六國遺老,目睹記載著祖先榮耀、故國曆史的典籍在烈焰中化為烏有,如同親眼看著自己最後的根被斬斷。
仇恨的火焰在他們眼中燃燒得比鹹陽的焚書之火更熾烈。黑冰台的鷹犬在人群中穿梭,捕捉著每一絲仇恨的目光。
百姓的麻木與恐懼:大多數黔首茫然地看著這一切。火光照亮他們粗糙而驚恐的臉龐。
他們不懂那些竹簡的意義,隻感到一種巨大的、來自皇權的恐怖威壓。
焚書的大火,在他們心中烙下了對“文字”和“思想”最原始的恐懼烙印。
公子欣並未親臨現場,但項離派出的心腹將每一個細節都傳回欣家莊。他站在山莊高處,仿佛能感受到鹹陽方向傳來的熱浪與絕望。
“燒吧,燒得乾淨些。”
公子欣語氣冰冷,
“燒掉了舊日的桎梏,也燒儘了最後一點人心。父皇,李斯,你們以為這是鐵桶江山?
不,這灰燼之下,埋的是燎原的火種。”
他轉身,對蒙嫣下令:
“加速接收那些‘撲火的飛蛾’指逃亡人才),嚴密保護,一個都不能落到黑冰台手裡!欣家莊的‘書庫’,該啟用了。”
在欣家莊最隱秘的地下,一個由他親信守護、收錄了部分被官方定義為“糟粕”的經典和技術的秘密文庫,正在悄然成型。
第二幕:驪山北穀·坑儒絕唱
氛圍:距離鹹陽焚書地數十裡外的驪山北麓,一處背陰的深穀。此地遠離人煙,寒風呼嘯,更顯陰森肅殺。巨大的土坑已經挖好,如同大地張開的猙獰巨口。
被押解至此的四百餘人,並非全是儒生。其中有:
在編撰中堅持儒家立場、為典籍辯護的博士、儒生如淳於越的弟子門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因私下議論朝政、批評苛法被舉報的“妄議者”。
試圖藏匿典籍或協助他人藏匿的“違禁者”。
被黑冰台順藤摸瓜挖出的六國遺貴聯絡人。
甚至包括一些被認為“妖言惑眾”、未能為始皇求得仙藥的方士如盧生、侯生的同黨)。
李斯和趙高要的,是“震懾”效果。他們需要一場規模足夠大、性質足夠惡劣“誹謗皇帝”、“惑亂黔首”、“勾結六國”)的集體處決,來徹底撲滅任何思想異端的火星。儒生,隻是最顯眼、最符合“非議朝政”標簽的靶子,故史稱“坑儒”。
陰暗潮濕的地牢裡,充斥著絕望的啜泣、憤怒的咒罵和麻木的沉默。
一位皓首老儒可能是某位在論道中直言過的博士)整理著破爛的衣冠,對身邊年輕的弟子低語:
“吾輩讀聖賢書,所為何事?
求仁得仁,死又何懼!
隻恨不能見大道之行也……記住,道在人心,非竹帛所能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