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北拓牧原_大秦萬年之赳赳老秦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88章 北拓牧原(1 / 2)

劍指呼倫貝爾,築大秦北境牧倉

章台殿的晨鐘剛過,蒙恬、王翦、英布、項羽等武將已按序列陣,甲胄上的霜塵未拭——他們剛從北境、西疆趕回,手裡還攥著邊境輿圖。

贏欣展開一張新繪的“北境全圖”,紅筆圈出的“呼倫貝爾”區域格外醒目,旁邊用阿拉伯數字標注著“草場5000萬畝、水源200處、可容牧群1000萬頭”,像一塊誘人的璞玉,躺在大秦的北方版圖上。

“父皇,眾將軍,”贏欣的聲音透過殿內的回聲,帶著對北境沃土的期許,“西疆已穩,

西域漸平,如今該往北走——呼倫貝爾那片草原,是上天賜給大秦的‘牧倉’,若能拿下,天駟城的良馬能翻番,百姓的肉食能管夠,更能斷匈奴的‘牧場根基’。”

一、北拓之利:不止於疆土,更是大秦的“衣食庫”

嬴政走到地圖前,指尖按在呼倫貝爾的水源標注上,目光掃過眾將:“說說,這片草原,對大秦到底有多重要?”

贏欣接過話頭,把北拓的價值拆解得直白又透徹,每個字都戳中大秦的需求:

1.畜牧之利,補大秦之需:

天駟城現有良馬80萬匹、牛羊800萬頭,若拿下呼倫貝爾,可新增牧場200處,牧群規模能翻番良馬達160萬匹、牛羊1600萬頭),足夠供應100萬大軍的戰馬、全國百姓的肉食,再也不用依賴西域互市;

草原盛產“耐寒牧草”,可引種至北境軍屯區,解決冬季牲畜飼料短缺的問題——去年天駟城因冬雪凍死10萬頭羊,若有呼倫貝爾的牧草,損失能降9成。

2.戰略之利,斷匈奴之根:

呼倫貝爾是匈奴“左賢王部”的核心牧場,每年冬春,匈奴靠這裡的牧草養精蓄銳,來年南下劫掠;

拿下此地,等於斷了匈奴的“糧倉”,北境戰事能減少6成;

從呼倫貝爾向西可連蔥嶺防線,向東能抵遼東,形成“西北東”三角防線,把匈奴困在漠北苦寒之地,再無南下之力——蒙恬的北境軍團,再也不用年年寒冬守長城。

3.民生之利,拓百姓生路:

潤疆、關中已有5萬戶無田百姓,可遷移至呼倫貝爾建“牧村”,每戶分草場100畝、牛羊10頭,朝廷提供“牧畜保險”若遇雪災,官府補3成損失);

贏侈的商隊可在草原設“牧貨棧”,用中原的鐵鍋、彩布換牧民的皮毛、肉食,雙向流通能讓草原百姓快速融入大秦,比單純靠武力征服更穩固。

二、軍事部署:以穩為基,不戰而屈人之兵

“既然利大於弊,就定個‘穩進’的法子。”嬴政看向蒙恬——這位北境老將,最懂與匈奴周旋的門道。

蒙恬上前一步,指著地圖上的“大興安嶺”:“臣建議分三步走,半年內拿下呼倫貝爾,不傷大秦根本:

1.第一步:掃清外圍,斷匈奴援軍12月):

項羽的第二軍團5萬人)從北境長城出發,向北推進200裡,拔除匈奴在“克魯倫河”的30座烽燧,切斷呼倫貝爾與漠北單於庭的聯係;

英布的第一軍團3萬人)從西疆東調,配合第二軍團形成“東西夾擊”,重點攔截匈奴的“牧群運輸隊”,繳獲的牛羊分給北境軍屯,補充軍糧。

2.第二步:招降為主,減少殺戮34月):

派懂匈奴語的新附兵如阿木的部下)入草原,宣講大秦“牧民政策”:

歸附者保留牧場,入秦籍,免徭役3年;抵抗者,牧場、牛羊全收,遷徙至潤疆開荒;

蒙恬親率北境軍團8萬人)駐“額爾古納河”,展示軍威——但不主動進攻,若匈奴部落來犯,隻擊潰不追殺,讓他們知道“大秦要的是牧場,不是人命”。

3.第三步:駐軍建牧,穩固占領56月):

鐘離昧的第五軍團4萬人)護送移民、物資入草原,建“呼倫貝爾牧官署”,贏侈派500名牧官教牧民“秦式放牧法”分群管理、冬季補飼);

巧成城調“預製磚構件”10萬件,快速搭建100座“牧站”含暖炕、糧倉、醫館),確保移民“冬天凍不著、生病有得治”;胡亥的監察隊駐牧站,嚴查“欺壓牧民”的官吏。

項羽握拳請戰:“末將願帶第二軍團打先鋒!去年冬天在北海凍了三月,正好拿匈奴出口氣!”


最新小说: 時淵槍主 一九八五到二零二五 重生娛樂圈:雙頂流CP又在綜藝撒糖啦 枷鎖之外:雙生之絆 慕小姐隻想離婚 前夫哥你病得不輕啊! 重生八零,紈絝老公不裝了 夢境前世 雲城以北 實習生被辭退?我原地化身國醫聖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