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議事:醫道同心,共護大秦安康
晨時·議事啟:承農桑,謀安康
鹹陽宮章台殿的銅爐裡,飄著李老三醫官隊送來的青蒿香,驅散了殿內的晨寒。
前兩日剛敲定軍事整編與農業大計,今日議事桌案上便換了新物件——老吳帶來的
《民間病症冊》、道教的《養生圖譜》,
還有巧成城新造的“簡易聽診器”木管製),透著“治未病、養身心”的暖意。
嬴政坐於主位,目光掃過列陣的醫官、道士與各郡民生官,
聲音溫和卻有力:“強軍要糧,安民要康。
第一個五年,大秦百姓從‘餓肚子’到‘吃飽飯’,現在要從‘怕生病’到‘少生病’。
今日議醫療,既要靠醫師治病,也要靠養生防病,
醫道兩家需合力,讓第二個五年,大秦百姓少受病痛苦。”
贏欣站在側首,接過話頭:
“第一個五年,咱有了500所醫館、1000名赤腳醫生,
但偏遠村落還缺醫少藥,百姓生病仍靠巫祝;
養生也隻在鹹陽、定遠推了五禽戲。
今日就聽老吳與道教的法子,把‘治病’與‘養生’捏到一起,讓安康傳遍大秦。”
話音落,醫師老吳背著藥箱、道教代表道長老握著《養生圖譜》,一同出列躬身:
“臣等定不負陛下所托,護大秦百姓安康!”
巳時·醫師老吳:以預防為先,以育人為本
老吳把藥箱放在案上,掏出《民間病症冊》,
冊子上用簡體字記滿各郡常見病——潤疆的風寒、
北境的凍傷、嶺南的瘧疾,每一頁都貼著對應的草藥標本,他的聲音帶著走村串戶的真切:
“臣在民間行醫五年,最明白百姓的苦:
偏遠村落的人,生了病要跑幾十裡找醫館,等趕到時,小病拖成大病;
去年潤疆有個娃,得了風寒沒及時治,最後轉成肺炎,差點沒救回來。
第二個五年,臣想從‘兩方麵’補醫療的短板:
第一,多培養‘接地氣’的醫療人員。
光靠朝廷派醫官不夠,得讓每個村都有‘自己人’會看病:
設‘民間醫校’:在各郡設30所醫校,每校招50名學徒,
優先選識字的農婦、退伍老兵,學製兩年,教‘常見病診治’風寒、凍傷、腹瀉)、‘急救法’止血、催吐)、
‘衛生知識’煮沸飲水、隔離病患),朝廷管吃管住,畢業就派回本村當‘村醫’,每月給300錢工錢,不比種地少。
搞‘老醫帶新徒’:讓現有的1000名赤腳醫生,每人帶2個徒弟,邊行醫邊教學。
臣的徒弟王小丫,以前是潤疆的農家女,
跟著臣學了一年,現在能治風寒、包紮傷口,上個月還救了個被馬踢傷的牧人。
計劃五年內培養1.5萬名村醫,讓每個村至少有1個會看病的人,百姓生病不用再跑遠路。
第二,把‘預防’放在比‘治理’更前。
百姓常說‘病來如山倒’,其實很多病能提前防:
建‘村醫點’:每個村醫點配‘常見病藥材箱’裝退燒藥、凍瘡膏、止血粉)、‘衛生宣傳冊’,
村醫每月走街串巷,教百姓‘勤洗手、曬被褥、喝開水’,遇到流感季,還會在村口煮‘防疫湯’麻黃+甘草),
讓大家喝了預防。去年臣在關中某村推這個,流感人數比前年少了8成。
儲‘應急藥材’:在各郡建‘藥材儲備庫’,
存夠半年用的感冒藥、瘧疾藥、凍瘡膏,遇到沙暴、雪災,村醫能第一時間拿藥去救災。
北境冬天冷,臣已讓李老三醫官隊多造凍瘡膏,明年冬天先給北境各村送,保證沒人凍壞腿。
臣還想求陛下恩準,讓醫校的學生跟著商隊走—
—商隊到哪,學生就到哪,既給商隊看病,也教沿途百姓衛生知識,一舉兩得。”
老吳話音剛落,嶺南民生官周大人就站起來急問:
“老吳大夫,嶺南多瘧疾,村醫能治不?
俺們那去年有個村,一半人得了瘧疾,苦不堪言!”
老吳趕緊從藥箱裡拿出青蒿汁,遞過去:
“周大人放心!臣已教徒弟們用青蒿汁治瘧疾,治愈率9成以上。
明年開春,先給嶺南派500名會治瘧疾的村醫,
再送10萬份青蒿汁,保準能控製住!”
周大人接過青蒿汁,緊緊攥在手裡,眼眶都紅了:
“有您這話,俺嶺南百姓就有救了!”
嬴政點頭:“村醫的工錢、醫校的糧,朝廷都包了!
老吳,你隻管放手乾,缺人缺藥,隨時找朕要。”
午時·道教代表:以修身養性,以功法強身
道長老展開《養生圖譜》,上麵畫著八段錦、
五禽戲的動作,每式旁都注著“功效”——“兩手托天理三焦,
能解肩頸酸”“鹿戲舒展能養氣,適合老人練”,他的聲音透著道家的平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道家常說‘上善若水’‘淡泊名利’,不是讓百姓不乾活,是讓百姓少生氣、多養身。
臣在西疆看到,牧人常因丟了牛羊發怒,最後氣出病;
農婦因織布慢焦慮,落下腰疼的毛病。第二個五年,道教想從‘兩方麵’推養生:
第一,傳‘淡泊心’,少憂少病。
臣會派500名道士去各郡,住在村醫點旁,跟百姓聊‘養心’:
比如教牧人‘丟了牛羊彆著急,朝廷有牧畜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