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頓看著族人渴望的眼神,又看了看那口鐵鍋——烏桓人的土鍋煮三次就裂,早就想有口結實的鐵鍋了。
他站起身,對白起說:“俺們烏桓人,說話算話。
隻要你們不趕俺們走,不搶俺們的漁鹽,俺們願意歸附大秦,還願意把之前搶的鹽都還回去,再獻上今年新曬的一萬斤漁鹽,給大秦的士兵當軍糧。”
“好!”白起拍了拍手,“蹋頓首領爽快!俺現在就派人去通知商隊,
讓他們送鐵鍋、種子來,再讓陳農官、張衡他們過來,幫你們建暖棚、設學堂。”
當天下午,贏侈商隊的管事王二就帶著車隊來了,馬車上裝著五十口鐵鍋、一百斤占城稻種子,還有一些彩布。
蹋頓的族人看著嶄新的鐵鍋,都圍過來看,有的還伸手摸了摸,驚訝地說:“這鍋真結實,比俺們的土鍋好多了!”
王二笑著說:“這是巧成城造的鑄鐵鍋,煮東西快,還不容易裂。
以後你們要是想要,隨時跟商隊說,用漁鹽換就行,一斤鹽換一尺布,或者換半斤種子,都劃算。”
三、漁鹽歸秦:互利共贏,遼河安瀾
接下來的日子,秦軍和烏桓人一起忙著曬鹽、建暖棚。
遼河上遊的灘塗上,烏桓人教秦兵怎麼引海水、怎麼曬鹽,秦兵則教烏桓人怎麼用鐵鍋煮鹽鹵,
提高出鹽率——以前烏桓人曬鹽,一斤海水隻能出二兩鹽,用秦兵的法子,能出三兩,效率提高了五成。
白起看著灘塗上忙碌的身影,對趙昂說:
“你看,這才是二五計劃東拓的樣子——不是靠刀槍征服,是靠互利共贏,讓烏桓人真心歸附。
他們獻漁鹽,咱們給他們鐵鍋、種子,大家都有好處,遼河上遊才能安穩。”
趙昂點頭:
“將軍說得對!以前咱們跟烏桓打仗,損兵折將,還沒鹽用;
現在好了,他們主動獻鹽,還幫咱們曬鹽,咱們的士兵再也不用缺鹽了。”
半個月後,一萬斤新曬的漁鹽被裝上商隊的馬車,送往北境軍團——項羽的士兵們收到鹽,
都高興得很,項羽還特意給白起寫了封信,說“有了遼河的鹽,弟兄們再也不用吃淡飯了”。
暖棚也建好了,用的是大興安嶺運來的紅鬆木材,裡麵壘了火牆,燒著牛糞,暖和得很。
蹋頓的族人搬進暖棚,再也不用住漏風的帳篷,冬天再也不用凍得瑟瑟發抖了。學堂也設起來了,
扶蘇派來的雙語先生教烏桓的孩子們認秦字、算算術,
蹋頓的兒子蹋力才六歲,學得格外認真,很快就會寫“遼河”“漁鹽”“大秦”這幾個字了。
有天,白起和蹋頓一起在遼河岸邊散步,看著商隊的馬車往來穿梭,有的拉著漁鹽去關中,有的拉著鐵鍋、種子來烏桓,
還有的拉著烏桓的皮毛去西域。蹋頓笑著說:
“白起將軍,俺以前總覺得秦人壞,現在才知道,你們是來幫俺們的。
這秦籍,俺們認對了!”
白起也笑了:“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了。
你們要是有其他烏桓部落的朋友,也可以勸他們歸附大秦,大家一起種稻子、曬漁鹽、過好日子。”
蹋頓拍著胸脯說:“放心!俺這就派族人去通知下遊的烏桓部落,告訴他們歸附大秦有好處,讓他們也來換鐵鍋、學種地!”
四、東拓新基:鹽路通,民心聚
沒過多久,遼河下遊的幾個烏桓部落果然主動來歸附,他們聽說蹋頓部有了鐵鍋、建了暖棚,
還能跟商隊換東西,都羨慕得很。白起按照和蹋頓的約定,給他們送了鐵鍋、種子,幫他們建暖棚、設學堂,很快,整個遼河沿岸的烏桓部落都歸附了大秦。
王二的商隊趁機開通了“遼河鹽路”,從遼河上遊到遼東半島,再到關中,商隊的馬車源源不斷地運送漁鹽,
烏桓人用漁鹽換來了鐵鍋、彩布、種子,大秦的百姓用糧食、鐵器換來了漁鹽,整個遼東的貿易都活了起來。
陳農官還在遼河岸邊推廣“稻鹽輪作”——春天種占城稻,秋天曬漁鹽,既不浪費土地,又能提高收入,烏桓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蹋頓算了算,歸附大秦後,他們的糧食比以前多了一倍,鹽也夠吃了,還有了鐵鍋、彩布,比以前打獵、搶糧安穩多了。
白起看著遼河沿岸的變化,心裡踏實得很——夜襲烏桓,擒獲蹋頓,不僅奪回了被搶的鹽,還讓烏桓人歸附,
獻上了更多的漁鹽,為大秦二五計劃東拓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支撐。
更重要的是,通過互利共贏,讓烏桓人真心歸附,讓遼河上遊從此安穩,再也不用擔心糧道被襲擾。
離開遼河上遊時,蹋頓帶著族人來送白起,手裡捧著一包新曬的漁鹽:“白起將軍,這鹽您帶上,路上吃。
以後要是有需要,俺們烏桓人隨叫隨到,幫大秦守遼河!”
白起接過鹽包,對蹋頓說:“好!俺在遼東半島等你們的好消息,
等你們的稻子熟了,俺來吃你們種的新米。”
馬車駛遠,白起回頭望去,遼河岸邊的暖棚炊煙嫋嫋,學堂裡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商隊的馬車在鹽路上穿梭——這,
就是他想要的東拓,不是血流成河,而是民心歸附;不是征服土地,而是讓土地煥發生機,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月光再次灑在遼河上,冰麵映著星光,像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白起知道,有了遼河的漁鹽,有了烏桓人的歸附,大秦二五計劃東拓的根基會更穩,遼東半島的建設會更快,用不了多久,整個遼東都會成為大秦的沃土,成為百姓安居樂業的家園。
喜歡大秦萬年之赳赳老秦請大家收藏:()大秦萬年之赳赳老秦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