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疆流沙農站的露天糧囤前,陳農官蹲在地上,
撿起一把發黴的波斯麥,眉頭擰成了疙瘩。
剛收的五十萬石新麥,露天堆了不到半月,就因連日秋雨黴了三成,老鼠啃咬的缺口更是隨處可見。
“這可咋整?”他對著曹平歎氣,“西域今年收了五百萬石,
關中、北境加起來更是超三千萬石,露天儲糧損耗快兩成,
等到來年開春,能剩下一半就不錯了!”
曹平剛從巧成城趕來,手裡還攥著張衡畫的糧倉圖紙,聞言眼睛一亮:
“陳農官,俺們早有準備!
這是‘地下防潮糧倉’圖紙,墨家新創的法子,
挖三丈深的地窖,鋪石灰防潮層,裝通風口,
糧食存裡麵三年不黴不蛀,損耗能降到一成以下!”
正說著,鹹陽來的監工校尉李越帶著文書趕到:
“陳農官、曹主事,陛下下旨了!
關中鹹陽西郊、潤疆流沙農站同步建地下糧倉,
墨家出技術,農家調人力,三個月內完工,務必把今年的新糧都存好!”
“三個月?”
王大伯扛著鋤頭路過,湊過來看圖紙,“挖三丈深的地窖,
還得鋪磚石,潤疆的沙土地能撐住嗎?彆塌了砸了糧食!”
曹平笑著拍了拍圖紙上的“夯土承重牆”:
“王大伯放心!這牆用‘三合土’石灰、沙土、糯米漿)夯的,
比黑石城的城牆還結實,沙土地裡挖三米深,穩得很!
俺們還帶了‘洛陽鏟’,先探地質,絕不出岔子!”
一、兩地開工:農墨協同建糧倉
第二天,關中、潤疆同時響起了夯土聲。
潤疆流沙農站的沙地上,五十名墨家工匠帶著兩百名農戶開挖地窖——
先用洛陽鏟探得地下三米無地下水,再用曲轅犁翻鬆表層土,
最後用夯錘把四周的土牆砸得緊實。
“曹師傅,這防潮層咋鋪?
潤疆的潮氣雖小,可沙子存水,糧食還是會潮吧?”
阿木西域農戶)捧著石灰袋,滿臉疑惑。
他在安息時見過地窖儲糧,沒半年就潮得發芽,對這新法子半信半疑。
曹平蹲下身,演示著鋪層:“先鋪一尺厚的木炭,吸潮氣;
再鋪半尺石灰,殺黴菌;最上麵鋪木板,木板縫用瀝青封死,
糧食直接堆在木板上,保準乾燥!”農戶們跟著學,
王大伯掄著夯錘砸土牆,力道十足:“這三合土真黏!
砸完跟石頭似的,再也不怕老鼠打洞了!”
關中鹹陽西郊的工地更熱鬨——這裡的黃土層厚實,
墨家直接挖了十個連體地窖,每個地窖長五十丈、寬二十丈,能存兩百萬石糧。
陳農官帶著農科學生核對糧源:“關中今年收粟米一千萬石,
潤疆五百萬石,北境三百萬石,嶺南兩百萬石,
總共兩千萬石新糧,加上舊糧兩千萬石,正好能裝滿四十個地窖!”
可剛挖了五天,潤疆工地就出了問題——一處地窖挖到兩米深時冒出水珠,沙土瞬間變軟,差點塌了。
阿木嚇得往後退:
“我說不行吧!沙土地挖深了就滲水,這糧倉算白挖了!”
曹平卻沒慌,讓人搬來墨家造的“排水陶管”:
“這管子一頭通地窖,一頭引到孔雀河,水能順著管子流走,
再在牆根加一層黏土防滲層,保準沒事!”
工匠們連夜鋪陶管、抹黏土,第二天再挖,地窖裡乾乾爽爽,連一點潮氣都沒有。
消息傳到鹹陽,嬴政特意派李斯來看進度。
李斯站在關中的地窖裡,摸了摸防潮層,又看了看通風口高出地麵三尺,防雨水倒灌),
忍不住讚道:“墨家的技術真精妙!這地窖比露天糧囤強十倍,
存糧四年都不成問題,陛下見了定然高興!”
二、糧倉細節:防潮防鼠,存糧安心
一個月後,兩地糧倉的主體工程完工。
潤疆的三十個地窖排成三排,地麵上隻露出通風口和入口,
遠遠看去像一片矮土丘;關中的四十個連體地窖更氣派,
入口處用磚石砌成拱門,刻著“大秦糧儲庫”五個大字,門口還有秦軍守衛。
曹平帶著農戶們做最後的“驗收”——往地窖裡堆了十石新麥,
封上入口,三天後打開一看,麥粒乾燥飽滿,一點沒潮。
王大伯抓了一把麥,放在嘴裡嚼了嚼,驚喜道:
“跟剛收的一樣!
以前露天堆三天就發潮,這地下糧倉真是寶貝!”
阿木的西域農戶們更在意防鼠——安息的地窖總被老鼠光顧,一年損耗近三成。
曹平指著地窖牆角的“防鼠溝”:“這溝深一尺、寬一尺,裡麵鋪碎玻璃和石灰,
老鼠敢進來就彆想出去!通風口還裝了鐵網,連麻雀都飛不進!”
他說著,扔了塊餅進溝,果然沒一會兒就傳來老鼠的慘叫,農戶們頓時放了心。
糧食入倉開始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墨家的“運糧車”派上了用場——車輪裝了軸承,推起來不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