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小組的成功像春風一樣吹遍了小村的每個角落,但秦建國和沈念秋深知,山林雖富饒,卻也並非取之不儘。他們不能隻盯著野豬、麅子這些大牲口,更需要為鄉親們尋找穩定、可持續的食物來源。
一個雨後的清晨,空氣格外清新,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混合在一起。沈念秋挎著柳條筐,帶著幾個心思細膩的女知青再次進入林子,這次她們的目標更明確——尋找更多種類的可食用植物。
“念秋姐,你看這個!”一個叫小娟的女知青指著樹根下一叢叢灰褐色、傘蓋肥厚的蘑菇叫道。它們簇擁在一起,像一片小森林。
沈念秋蹲下身,仔細辨認。她想起老把式閒聊時提過一嘴:“榛蘑燉小雞,給個皇帝都不換。”這蘑菇顏色雖不起眼,但形態特征和他說的很像。“這好像是榛蘑,味道很鮮。小心點,彆碰那些顏色太鮮豔的。”她謹慎地采下一朵,放進筐裡,心裡盤算著晚上回去再找老把式確認一下。
她們越往林子深處走,發現越多。除了常見的蕨菜、刺老芽,她們在一片濕潤的窪地裡發現了一大片翠綠的“水芹菜”,氣味清香;在陽光能透進來的林間空地上,找到了結著紅色小漿果的“高粱果”,酸甜可口,引得姑娘們一邊采一邊偷偷往嘴裡塞幾顆。
沈念秋還特彆注意那些能儲存的。她發現了幾棵碩大的老柞樹,樹下落滿了棕色的橡子。“建國說過,這東西雖然澀,但處理好了能當糧食。”她指揮大家,“來,多撿一些,回去用水多泡幾天,磨成粉,摻在麵裡貼餅子,能頂餓。”
與此同時,老把式和秦建國則帶著狩獵小組向更縱深的溪流進發。他的目標不再是單一的陸地獵物。他記得老把式抽著他送的煙絲,眯著眼說過:“山裡跑的,水裡遊的,都是口糧。那河套裡的柳根子、細鱗魚,肥著呢,就是不好抓。”
他們找到一條水流清澈湍急的山溪。秦建國觀察著水勢,選擇了一處水流相對平緩的回水灣。他沒有漁網,但這難不倒他。
“二牛,帶兩個人去砍些細柳條,要韌勁足的。”秦建國吩咐道,“小山,你去挖點蚯蚓,再翻石頭找點水蟲子。”
很快,一個口小肚大、類似魚簍的柳條筐在秦建國手中逐漸成型。他在簍底放了石頭沉底,入口處做成倒須狀,裡麵放上魚餌。“這玩意兒,魚進去就不好出來。”他自信地說。他們將幾個魚簍沉入水底,用繩子係在岸邊的樹根上。
接著,他又用磨尖的鐵條做成簡易的魚叉,讓眼神好的小夥子守在溪邊大石後,盯著水下的動靜。
等待的時間裡,秦建國也沒閒著。他的目光掃過溪邊的濕地,忽然停在一片葉片寬大的植物上。他走過去,用砍刀挖下去,帶出了一串沾滿泥巴、但形狀飽滿的根莖。
“這是……野山藥?”秦建國想起在農技書上好像看過類似的圖。他擦乾淨一個,掰開,裡麵露出白生生的瓤,帶著黏液。他舔了一下,微微發澀,但有澱粉的質感。“好東西!這也是能頂糧食吃的!”他興奮地招呼大家過來挖。
傍晚,狩獵小組滿載而歸。魚簍裡收獲了幾十條活蹦亂跳的柳根魚和兩條不小的細鱗魚。魚叉也叉到了幾條。更讓他們高興的是那半麻袋的野山藥和幾串用草繩穿起來的蘑菇。
村裡再次熱鬨起來。魚獲雖然不多,但熬成一大鍋奶白色的魚湯,撒上點野蔥香菜,鮮味飄滿了整個村子,每戶都能分上一小碗嘗嘗葷腥。野山藥和橡子粉則成了糧食的重要補充,尤其是對那些糧食短缺的家庭而言。
沈念秋帶著“婦女采集隊”的成果更是驚人。各種山野菜、蘑菇、野果堆成了小山。她組織婦女們一起動手,該晾曬的晾曬,該醃漬的醃漬,為漫長的冬天做準備。
秦建國和沈念秋的“山林食譜”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餐桌,也增強了大家度過荒年的信心。他們不再是單純依靠獵取大型野獸,而是開始係統地、可持續地向山林索取饋贈。
大隊長背著手走過來,看著知青點和村裡空地上晾曬的各種山貨,臉上終於露出了不加掩飾的笑容,他對會計說:“記上,這些知青娃娃,立大功了。年底工分,得給他們多算點!”
秦建國和沈念秋相視一笑,看著鄉親們臉上滿足的笑容,看著孩子們因為一碗魚湯、幾顆野果而歡欣雀躍,他們覺得,所有的辛苦和冒險都值了。這片黑土地上的森林,真正成了他們和鄉親們共同依賴的、充滿希望的綠色寶藏。他們的建設之路,在林濤聲和歡聲笑語中,越走越寬。
喜歡重生秦建國請大家收藏:()重生秦建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