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獲那頭凶猛孤豬的興奮感,如同那晚彌漫全屯的肉香,濃鬱而持久,但並未讓靠山屯的人們沉溺太久。夏日的山林慷慨而忙碌,短暫的慶祝過後,更繁重、也更關乎未來生存的任務,便壓上了每個人的肩頭。老話說得好,“夏忙秋攢,冬才不慌”,現在正是為漫長寒冬積攢“嚼咕”的黃金時節。
次日清晨,天剛蒙蒙亮,屯中心的打穀場上,秦建國和老支書已經站在那裡,身邊圍攏著屯裡的壯勞力,包括經曆了昨日洗禮、眼神已然不同的知青們。
“昨兒個的收獲,開了個好張!”秦建國聲音洪亮,掃視著眾人,“但一頭野豬,填不飽咱全屯一冬的肚子。從今天起,直到秋收鑼響,咱靠山屯的男人們,得把筋骨再繃緊些!狩獵隊,照老規矩,分成四組!”
他目光轉向以虎子、猛子為首的幾個經驗最豐富的老獵手:“虎子,你帶第一組,猛子,你帶第二組,德順叔,你老當益壯,帶第三組,我帶第四組。每組配五到七個好手,兩條獵狗,家夥事兒都帶齊全了!”
“放心吧,建國!”虎子拍著胸脯,獵槍挎在肩上,“今年保證讓咱屯的肉窖堆得冒尖兒!”
“還是老規矩,”老支書咳嗽一聲,接過話頭,聲音雖蒼老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每天清晨出發,日頭偏西就得往回趕。無論收獲如何,聽到號角聲,留在屯裡的人才能安心。猛子,你那牛角號還得吹起來!”
猛子默默從腰間解下一個被摩挲得油光發亮的牛角號,鄭重地點了點頭。這號角不僅是報平安的信號,更是連接山林與屯落、牽動著所有留守者心弦的紐帶。
“那我們呢?”周偉忍不住上前一步,臉上帶著迫切。張誌軍、王振華等人也眼神灼灼。經曆了昨天的驚險,他們非但沒有被嚇退,反而對那充滿力量與智慧的山野狩獵充滿了向往。
秦建國看著他們,語氣沉穩:“打獵不是兒戲,山裡情況複雜,你們經驗不足,貿然跟進是大忌。”他看到幾個男知青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話鋒一轉,“不過,力氣和心思有的是地方使。山裡的獵物要變成過冬的肉食,還得靠後續的手藝。剝皮、分肉、醃製、風乾、熬油,這些活兒,一樣不輕鬆,一樣是學問!你們,還有女知青們,都得跟著學,跟著乾!”
他隨即開始具體分工:“虎子,你們組今天負責北溝。猛子,你們去西梁子。德順叔,東岔口那邊麅子跡多,你們去看看。我們組去南坡。記著,碰見大牲口量力而行,安全第一。套子、陷阱都檢查、布置上,去年做的手弩也都帶上,那玩意兒近處陰野獸好用。”
很快,四個狩獵小組如同四支利箭,射向莽莽山林。留在屯裡的,除了部分婦女繼續照料蜂場、蠶場和菜地,主力便是以知青為主的年輕人們,以及幾位因年紀或腿腳不便不再適合長時間進山,但卻掌握著傳統儲存技藝的老把式。
秦建國臨走前,特意把周偉、張誌軍、王振華,以及心思細膩的蘇夢、林靜、沈念秋叫到跟前,指著屯子邊緣一排半埋在地下、用石塊和黃土壘砌的窖口說:“咱屯子的過冬,一半靠山裡的肉,一半就靠這些地窖裡的存貨。菜要窖藏,肉要醃製,糧食要保管好。去年冬天有幾戶窖藏的白菜凍壞了,今年咱得想辦法改進。王老爹,”他轉向一位須發皆白、滿臉褶子卻眼神清亮的老者,“您是擺弄地窖的好手,這幫知青娃娃,就交給您了,帶他們挖新的,修舊的,把咱這保命的窖弄得妥妥的!”
王老爹叼著旱煙袋,眯著眼打量了一下這群城市娃,慢悠悠地吐出一口煙圈:“成,隻要娃娃們肯下力氣,不怕臟不怕累,老漢我就把這點看家本事倒騰出來。”
狩獵隊出發的號角聲隱隱傳來,悠長而蒼涼,宣告著一天拚搏的開始。屯子裡,另一場無聲的“儲備戰”也拉開了序幕。
王老爹首先帶著知青們查看現有的地窖。他打開一個窖口,一股混合著泥土和蔬菜清甜氣息的涼氣撲麵而來。“挖地窖,講究可多了,”他蹲在窖口,用煙袋杆指點著,“地勢要高燥,土層要厚實,深淺要合適。太淺了,保溫不行,冬天裡頭的菜都得凍成冰坨子;太深了,透氣不好,菜容易爛。窖口得背風,朝向也有說法……”
他講解著如何利用地勢、如何判斷土質、如何預留通風口。知青們聽得認真,周偉依舊拿著他的小本子飛快記錄,甚至還畫起了地窖結構的草圖。林靜則對王老爹口中那些“土辦法”背後蘊含的物理原理——比如保溫、通風、濕度控製——產生了濃厚興趣,不時發問。
說乾就乾。在王老爹的指揮下,知青們揮起了鎬頭和鐵鍬,選定了一塊坡地開始挖掘新的地窖。夏日的陽光很快就把他們曬得汗流浹背,手掌磨出了水泡,但沒有人叫苦。李衛東和孫小海一開始還有些偷懶耍滑,但看到周偉、張誌軍等人乾得熱火朝天,連蘇夢、林靜都咬著牙搬運土石,也不好意思太落後,漸漸也投入進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與此同時,屯裡的空場上,另一番景象。幾位擅長處理獵物的婦女,已經開始指揮其他女眷和部分留下的男勞力,搭建晾曬肉乾的架子,準備醃製用的大缸和粗鹽。昨天獵獲的那頭野豬,除了當晚吃掉和分給各家的,大部分都被精心處理。豬皮被繃開晾曬,準備鞣製後做皮襖或靴子;肥肉被切下來,準備熬製葷油;瘦肉則被切成條狀,準備風乾或醃製。
蘇夢和林靜在挖窖的間隙,也被叫過來學習。看著那血淋淋的肉塊和刺鼻的鹽腥味,蘇夢起初有些不適,但看到周圍婦女們熟練而麻利的動作,想到這些將是維係生命的寶貴食物,她也強迫自己動手,學著將鹽巴均勻地揉搓在肉條上,再一層層碼放進大缸裡。林靜則對熬製葷油的過程更感興趣,記錄著肥肉與出油的比例,以及如何控製火候才能讓油渣既不焦糊又能最大限度出油。
沈念秋則把注意力放在了采集野菜和野果上。她帶著幾個願意同去的婦女和孩子,在山林邊緣、田埂河邊,辨識和采摘那些可以食用的野菜,如蕨菜、黃花菜等,還有那些即將成熟的野果,如山楂、山丁子。“這些曬乾了,或者醃成鹹菜,都是冬天就粥的好東西。”她一邊采摘,一邊向同伴們講解著這些植物的特點和食用方法。
日頭漸漸升高,又緩緩西斜。挖窖的知青們已經初步挖出了一個深坑,個個成了泥人,但看著初具雛形的勞動成果,臉上都帶著滿足的笑容。處理獵物和采集的人們也收獲頗豐,晾肉架上掛起了第一批肉條,幾口大缸裡裝滿了醃製的肉和野菜,幾大筐青綠的野菜和野果堆在陰涼處等待進一步處理。
當夕陽將天邊染成橘紅色時,山林方向終於傳來了期盼已久的號角聲。
“嗚——嗚嗚——”
低沉而有力的號角聲,穿透暮靄,清晰地傳回屯子。這聲音如同一聲解脫的咒語,讓所有留守的人,尤其是那些第一次經曆這種等待的知青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王老爹臉上露出了笑容:“聽這聲兒,是猛子那組先回來了,看來收獲不錯。”
果然,不久之後,猛子帶領的第二狩獵組率先出現在屯口。他們扛著、抬著幾隻麅子、幾隻野兔,還有幾隻色彩斑斕的野雞。雖然不像昨天的野豬那樣震撼,但數量可觀,實實在在。
“西梁子那邊套子逮住倆麅子,手弩射了一隻,還攆出來一窩野兔!”猛子言簡意賅地彙報著,臉上帶著狩獵歸來的疲憊與滿足。
緊接著,另外三支隊伍也陸續歸來。虎子組拖回了一頭不小的野豬,雖然沒有昨天那頭孤豬龐大,但也足夠讓人欣喜;德順叔組收獲了幾隻獐子和更多野兔、野雞;秦建國帶領的第四組則主打“巧”字,利用陷阱和套子,捕獲了不少小型獵物,還帶回來一些發現的野蜂蜜巢。
打穀場上再次熱鬨起來。獵獲的牲口被集中到一起,由經驗豐富的人統一登記、稱重,然後開始分配處理。最好的肉塊留作醃製和風乾,內臟和部分碎肉則作為當晚的犒勞分發下去。
知青們立刻投入了新的“戰場”。他們將在王老爹那裡學到的地窖知識暫時放下,轉而跟著老把式們學習如何處理這些新鮮的獵物。剝皮、剔骨、切條……每一個步驟都有講究。周偉和張誌軍力氣大,主動承擔了砍剁大塊骨頭的任務;王振華心思細,學著將肉條切得大小均勻,便於風乾和醃製;蘇夢和林靜也挽起袖子,忍著腥味,幫忙搬運肉塊、傳遞工具;連李衛東和孫小海也在這種集體勞作的氛圍感染下,幫忙打水、燒火。
接下來的日子,靠山屯的生活節奏變得規律而緊湊。
清晨,號角未鳴,狩獵四組便已悄然出發,隱入不同的山嶺。他們不僅依靠獵槍和強弓,更將去年製作、保養良好的手弩、各類繩套、陷阱充分利用起來,布設在野獸經常出沒的路徑上。山林sient而危險,卻也慷慨地回報著勇敢與智慧。
屯子裡,白天是熱火朝天的加工現場。新的地窖在王老爹的指導和知青們的努力下,一口接一口地挖掘、加固、完善。舊的地窖也被徹底清理、消毒,準備迎接新的儲備。空場上,晾肉架越搭越長,上麵掛滿了各種肉條,在夏日的風和陽光下慢慢失去水分,顏色變得深紅。醃製的大缸排成了行,散發著鹽和肉混合的特殊氣味。熬製葷油的大鍋終日熱氣騰騰,油脂的焦香彌漫在空氣裡。婦女和孩子們則在沈念秋等人的帶領下,繼續采摘、清洗、晾曬野菜和野果,或者將一些豆角、茄子等夏季蔬菜切成片、條,攤在席子上曬成乾菜。
傍晚,號角聲準時響起,如同歸巢的呼喚。狩獵隊帶著或多或少的收獲歸來,有時是大型的野豬、麅子,有時是成串的野兔、野雞,偶爾還會有意外的收獲,比如一窩野雞蛋,或者一些珍貴的藥材。每一次歸來,都引發一陣小小的歡呼,然後便是更加忙碌的處理工作。知青們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個流程,他們手上的水泡變成了老繭,動作從生疏變得熟練,麵對血腥和勞累,也不再輕易叫苦皺眉。
周偉甚至利用休息時間,對手弩進行了一些小小的改進,使其更便於攜帶和擊發,得到了猛子的認可。蘇夢和林靜將每天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整理成了一本小小的《靠山屯冬儲手冊》,裡麵詳細記錄了地窖建造要點、肉類醃製風乾技巧、野菜辨識與處理方法等。沈念秋則將她采集到的草藥細心晾曬、分類,一部分交給屯裡的赤腳醫生,一部分準備留著冬天使用。
日子就在這種忙碌而充實的循環中悄然流逝。夏天的尾巴漸漸收起,山林的顏色開始由單一的濃綠,悄悄染上些許淡黃和淺紅。狩獵的收獲和地窖裡的儲備與日俱增,靠山屯的空氣裡,彌漫著一種踏實而安心的富足感。
秦建國和老支書看著打穀場上堆積的肉乾,聞著空氣中醃菜和葷油的香味,檢查著越來越像樣的新地窖,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些來自城市的知青娃娃們,他們的汗水滴落在這片土地上,他們的智慧融入到這古老的生存智慧中,正真正地成為靠山屯度過寒冬、迎接春天的堅實力量的一部分。而山林,依舊沉默地環繞,它的慷慨與嚴酷,共同塑造著這片土地上人們堅韌不拔的性格。秋收的腳步越來越近,但靠山屯的人們知道,他們已經為那個更具挑戰的季節,打下了堅實的根基。
喜歡重生秦建國請大家收藏:()重生秦建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