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一騎快馬自京師飛馳而來,信使滿頭大汗地遞上緊急文書。李鴻章展閱後,麵色漸沉:日本吞並琉球,朝廷震動。看來,單靠蚊船不足以固海防。
回到天津衙署,他立即召集群僚。署房內氣氛凝重,李鴻章將文書放在案上,沉聲道:今日得報,日本已改琉球為衝繩縣。朝中諸公方知海防之急。我意已決,當向德國訂造鐵甲艦。
許鈐身憂心道:鐵甲艦造價高昂,一艘就要近百萬兩。戶部那裡......
此事不容再議。李鴻章斬釘截鐵,立即致書駐德公使李鳳苞,命其與伏爾鏗廠接洽,訂造兩艘七千噸級鐵甲艦。艦名就定為、。
這時,盛宣懷提出一個建議:中堂,可否向朝廷奏請,將江南製造局、開平礦務局的部分盈餘移作購艦之用?
李鴻章沉吟片刻:此議甚好。另外,各海關稅收也可劃撥專款。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
光緒六年1880年),天津水師學堂正式開辦。李鴻章親臨開學典禮,看著堂下百餘名稚氣未脫的學子,對總教習嚴複道:幾道,這些後生就托付與你了。水師未來,全係於此輩身上。
嚴複肅然道:卑職必當儘心竭力,為我大清培養海軍人才。
典禮結束後,李鴻章特意視察了學堂的設施。在物理實驗室裡,他拿起一個輪船模型,對隨行人員說:泰西之強,強在格致之學。我水師學堂不僅要教駕駛、輪機,更要重視算學、物理。
這年冬天,大沽船塢也建成投產。李鴻章時常輕車簡從,前往視察。一日,他在船塢見工匠正在修理號,便駐足觀看。工匠們見中堂親臨,無不緊張。李鴻章卻挽起衣袖,親自執錘試敲船板,對管工道:這鉚接之處尤要仔細,海上風浪無情,一絲疏忽都可能釀成大禍。
他還特意召見了在船塢工作的洋匠師湯姆森,詳細詢問西方最新的造船技術。湯姆森通過翻譯說:大人,現在歐洲已經開始使用鋼製船體,比鐵製更輕更堅固。
李鴻章聽後,對周馥說:記下來,下次購艦時要注意此事。
隨著北洋水師初具規模,李鴻章開始著手完善各項製度。他命人製定《水師章程》,詳細規定官兵編製、糧餉標準、訓練規程。每每審閱章程草案,他都要召集丁汝昌等將領共同商議。
水兵餉銀宜略優於陸軍。李鴻章在一次商議時說,海上生活艱苦,風險又大,若餉銀不足,難以招攬人才。
丁汝昌補充道:中堂明鑒。此外,將士家屬也宜妥善安置,使其無後顧之憂。
光緒七年1881年)秋,從英國訂購的、二艦即將抵達。李鴻章特意提前來到大沽,視察迎接準備情況。
碼頭需要加固,以便大型艦船停靠。他指著碼頭對工程官員說,還要增建倉庫,儲存煤炭、彈藥。
這時,周馥送來李鳳苞從德國的來信。信中詳細報告了、的建造進度:兩艦龍骨已安,預計明歲可下水......
李鴻章閱後,對周馥說:回信給李鳳苞,務必監督德廠精益求精。此二艦關係海防大局,萬萬不可有絲毫馬虎。
十一月初,、終於駛抵大沽。這兩艘新式巡洋艦比蚊船大了數倍,艦體線條流暢,裝備著先進的後膛炮。李鴻章登艦視察時,特意試坐了艦長椅,撫摸著光亮的黃銅羅盤。
這才像支海軍。他滿意地對丁汝昌說,傳令下去,所有艦船即日起加強合練,務求默契。
在接下來的數月裡,北洋水師的訓練日益緊張。各艦輪流出航,演練陣型變換、火炮射擊、魚雷施放。李鴻章時常親臨觀操,對訓練中的不足一一指正。
火炮射擊貴在精準,不在數量。他在一次觀操後說,各艦要記錄每次射擊的偏差,仔細分析原因。
光緒八年1882年)七月,朝鮮突發壬午兵變。消息傳來時,李鴻章正在審閱水師學堂的考卷。他立即放下筆墨,召集緊急會議。
金剛號已駛往仁川。周馥報告最新情況,我軍當如何應對?
李鴻章當機立斷:命丁汝昌率、、三艦即日啟程,急赴朝鮮。陸戰隊隨行,以備不測。
丁汝昌領命後,又問:若與日艦相遇,當如何處置?
示之以威,避免衝突。李鴻章沉吟道,但若日人挑釁,亦不可示弱。
三艦啟航後,李鴻章日夜守在衙署,等待消息。三日後,捷報傳來:北洋水師迅速控製局麵,日艦被迫退出仁川港。
李鴻章拍案而起,多日來首次露出笑容,傳令嘉獎出征將士。
然而喜悅並未持續太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南洋告急。就在這時,朝鮮再生變故。
衙署內,李鴻章麵對海圖沉思良久。周馥匆匆入內:中堂,南洋急電求援,朝鮮又生變故,這......
李鴻章以手撫額,半晌方道:電令丁汝昌,改赴朝鮮。南洋那邊......隻能讓他們暫且自保了。
這一決定後來招致諸多非議。但當丁汝昌率艦迅速平定朝鮮亂局,迫退日艦時,朝中非議之聲方歇。然而,馬尾慘敗的消息隨即傳來,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消息傳到天津時,正值深夜。李鴻章在簽押房內獨自坐了一宿。案頭燭火搖曳,映著他憔悴的麵容。天明時分,周馥推門而入,見他仍坐在案前,麵前攤著一份奏稿。
中堂......
李鴻章抬起頭,眼中布滿血絲:我北洋若再不奮發,馬尾之禍恐將重演。
他提筆在奏折上繼續寫道:法國所以橫行海上者,恃其船堅炮利也......懲前毖後,自以大治水師為主。
這份奏折在朝中引起激烈爭論。有言官指責李鴻章好大喜功,有樞臣質疑經費過大。但馬尾之敗的慘痛教訓,讓清廷最終下定了決心。
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月,慈禧太後發布懿旨,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
懿旨聲稱:“海防善後事宜關係重大,著派醇親王奕譞總理海軍事務,所有沿海水師,悉歸節製調遣,並派慶郡王奕匡、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會同辦理。正紅旗漢軍統領善慶、兵部右侍郎曾紀澤幫同辦理。現當北洋練軍伊始,即責成李鴻章專司其事。其應行創設籌議各事宜,統由該王大臣等詳慎規畫,擬立章程,奏明次第興辦”。
消息傳來時,李鴻章正在大沽視察新建的魚雷營。聽完聖旨,他沉默良久,對隨行的丁汝昌道:十年心血,終得正名。然此正是任重道遠之始。
冬日的渤海灣,寒風凜冽。李鴻章望著海麵上操練的艦隊,對周馥緩緩道:記得十年前,我們隻有四艘蚊船。如今......他沒有說下去,但目光中既有欣慰,更有憂慮。
周馥輕聲道:中堂,風大了,回衙吧。
李鴻章卻依然佇立良久,直到暮色四合,海天儘墨。遠方的海平麵上,最後一絲光亮也漸漸消失,而北洋水師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喜歡晚清三傑恩仇錄請大家收藏:()晚清三傑恩仇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