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31日,下午
東京羽田機場的停機坪上
林潮宗帶著秘書鄧玉蘭、趙建軍一行保鏢走下機艙,一出機場,就看見大島一郎率領一行人向他們走來。
“董事長,您辛苦了!”大島一郎躬身說道:“我已經為您在東京帝國酒店安排了住處,接您的車就在外麵!”
“嗯”林潮宗點了點頭:“和日活株式會社的見麵時間,安排了嗎?”
“董事長,日活株式會社的梅屋次郎社長,約您後天上午十點見麵,地點在日活總部。”大島一郎彙報道:
“您可以先到酒店稍作休息一下!”
“行,我們先去酒店!”林潮宗微笑道:“明天去日活電影院看看情況!”
“董事長,您這邊請!”大島一郎指著機場出口處,躬身邀請。
林潮宗點了點頭,帶著鄧玉蘭等人向機場外走去。
上車後,大島一郎坐在副駕駛座上,回頭遞過來一份文件:
“董事長,這是日活目前的股權結構,日活成立已經60年,股權已經分散。
除了佳寧集團持有的21,梅屋次郎社長持股18,剩下的61分散在二十多個老股東手裡。
其中最大的是前社長的兒子梅屋隆一,持股9。”
林潮宗看過資料,對日活株式會社股權已經有所了解,接過資料隨意看了一眼,就交給鄧玉蘭收起來。
“這些股東,對出售院線,是什麼想法?”
“梅屋家族對出售日活院線,意願還是比較強,他們家族現在主要精力是在地產上。”
大島一郎解釋道:
“日活公司電影業務,現在主要是工會在管理,梅屋次郎擔任社長,更多是一個掛名作用。
本人基本不管電影業務。
原因是……”
1971年,日活因經濟困境啟動重大改革,以工會為中心重組管理層。
公司重組以後,電影業務迎來重大改革。
院線電影停止製作,專注於低成本“粉紅電影”。
70年代後期,日活因製作粉紅電影,多次被東瀛警視廳以“猥褻物陳列罪”控告,公司聲譽受損。
大島一郎解釋完原因,彙報道:
“這些事情發生後,梅屋家族就更不想管這些業務。
要不是東瀛這幾年電影行業萎縮,行情不好,電影業務沒人接盤,他們可能早就已經賣掉電影業務。
院線更是虧損多年,設備都已經多年沒有更換過。
董事長想要收購日活院線,應該不難,隻是院線有不少負債,設備也需要更換。
隻怕付出貸款不少。
院線牽扯到文化屬性,東瀛政府也可能阻擾。”
“外資不好收購,那就用東瀛電影公司收購也一樣。”這些問題,林潮宗早就想到過。
院線對外資控股謹慎,不僅東瀛是這樣,全球都差不多是如此。
電影可是文化意識形態有關,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有文化。
對本土電影都有強烈的保護意識。
林潮宗就算收購日活院線,好萊塢拍攝的電影,也不是想要上映多少部,就是多少部。
每年東瀛引進國外電影,都有數量限製。
隻不過,有自己電影,可以更好安排上映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