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
東京的陽光穿過窗簾縫隙,在榻榻米上投下一道細長的光斑。
錢飛四仰八叉地躺在地上,睡得正香,嘴角甚至還掛著一絲滿足的口水,嘴裡無意識地嘟囔著:
“肉……再來一盤黑豚五花……”
陳品早就醒了。
他盤腿坐在窗邊,手裡捧著手機,正津津有味地刷著。
他的臉上,是那種看到仇人倒黴、自家股票漲停時才會露出的樂子人笑容。
一夜之間,東瀛的互聯網,炸了。
起因是一個名叫“東瀛美食搬運工”的賬號。
這個賬號在陳品直播的同時,就以驚人的速度將錄屏配上了精良的日文字幕,甚至還貼心地對一些華夏網絡熱梗做了注釋,然後原封不動地發到了東瀛最大的視頻網站和社交平台上。
標題起得一個比一個聳人聽聞,深得流量時代的精髓。
《震驚!華夏美食家銳評拉麵之神:你的手藝,是死的!》
《壽司之神跌落神壇?神秘華夏青年現場授課,指出致命缺陷!》
《“匠心pua”!一個令所有東瀛料理人沉默的新詞!》
一開始,視頻並沒有引起太大波瀾。
東瀛網友點進去,大多是抱著看熱鬨,甚至是看笑話的心態。
“華夏人也懂拉麵和壽司?彆逗了,他們不是隻會做炒飯嗎?”
“又是哪個想紅想瘋了的博主吧,靠貶低我們來博眼球,常規操作了。”
然而,當他們耐著性子看下去,尤其是看到陳品用那口流利標準的東京腔,冷靜地剖析“活湯理論”、“複合醬汁”,再到後來對壽司之神那番“米是主人,魚是客人”的“變量”理論時……
評論區的風向,變了。
最先破防的,是那些自詡為美食家的東瀛網友。
“胡說八道!拉麵湯熬煮18個小時,是為了析出骨頭裡全部的精華!這是常識!”
“簡直是歪理邪說!小野二郎先生的醋飯配方,是花費一生心血研究出的黃金比例,怎麼可能需要改變?這是對職人精神的侮辱!”
“這個華夏人太傲慢了!他根本不懂我們料理文化中對‘極致’和‘不變’的追求!這是‘道’!”
但很快,另一種聲音開始出現。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他說的‘活湯’理論,好像有點道理。我常去的那家拉麵店,有時候湯頭確實會感覺有點‘鈍’,像放久了一樣。”
“那個‘匠心pua’的比喻,簡直說到了我的心坎裡!我上次去一家米其林餐廳,排隊兩小時,吃飯十分鐘,全程不許說話,感覺自己不是在吃飯,是在接受審判!花錢買罪受!”
“關於壽司米飯的‘變量’理論……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但仔細一想,用同樣的米飯去配油脂豐富的大腩和清淡的比目魚,確實有點奇怪。我們是不是被‘大師的配方就是絕對的’這種思想給禁錮了?”
緊接著,普通的吃瓜群眾也加入了戰場。
“笑死我了,那個華夏小哥的比喻太好玩了。‘死的壽司,活的餃子’,絕了!我們家樓下的中華料理店,餃子味道確實每天都不太一樣!”
“我更喜歡他拿華夏火鍋和日式涮涮鍋做的對比,‘君王’和‘舞台’,太形象了!瞬間就懂了!感覺自己的美食鑒賞水平都提升了!”
“雖然他一直在批評,但我為什麼感覺……他比我們很多所謂的食評家,更懂料理的本質?他說的話,每個字都紮在我心窩上!”
爭論愈演愈烈。
支持陳品的,認為他一針見血,揭穿了東瀛餐飲界長久以來的“皇帝新衣”,帶來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反對陳品的,則認為他狂妄自大,用華夏那套“大開大合”的餐飲邏輯來評判東瀛“精雕細琢”的料理,是根本性的文化誤讀。
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品一口”、“匠心pua”、“死的壽司”、“變量”……這些詞條,一夜之間,衝上了東瀛社交網絡的熱搜榜。
陳品,這個在東瀛原本無人知曉的華夏美食博主,以一種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方式,一夜爆紅。
無數東瀛的餐廳老板、廚師、美食博主,都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陳品的直播間賬號。
他們守在屏幕前,等待著這個男人今天的“審判”。
陳品看著手機上那些被翻譯過來的、火藥味十足的評論,嘴角的笑意越來越濃。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文化交流嘛,不吵一架,怎麼能叫深度交流呢?
他要做的,不是簡單地“砸場子”,而是用一套完整的、自洽的、甚至更高級的美食理論體係,去衝擊他們固有的認知。
先破,後立。
腦海裡,小饞貓睡眼惺忪的聲音響起,還帶著一絲宿醉後的慵懶,像沒睡醒的貓咪在哼唧。
【哼……凡人,一大早吵什麼……本神的神核都在震……頭好痛……】
“喲,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