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年的初夏,製造局那間僻靜工坊內,氣氛與一年前已大不相同。得益於葛老頭提供的線索,沈驚鴻帶領著匠人們經過數月小心翼翼的試驗和優化,終於初步掌握了兩種可行的底火配方。
以那赭褐色“火魂石”經確認,主要成分為輝銻礦)粉末為主,輔以精煉硫磺和極細木炭粉,按特定比例混合,再以稀釋的蜂蜜作為粘合劑,製成細小顆粒,陰乾後,其撞擊敏感度適中,發火穩定可靠,雖威力略遜於另一種配方,但安全性高出許多,被沈驚鴻定為甲型底火。
另一種,則是謹慎使用“雷公石”自然銀)粉末與提純後的雄黃粉混合,此物對撞擊極為敏感,發火迅猛,但穩定性差,製備和儲存風險極高,沈驚鴻將其列為乙型底火,嚴格限製使用範圍和數量,僅作為技術儲備和特殊情況下使用。
底火帽的製造也取得了進展。通過反複篩選黃銅料和改進手工捶打、研磨工藝,終於能小批量生產出尺寸相對統一、壁厚可控的微型銅帽。密封材料最終選定為一種特製的、極薄的魚鰾膠膜,既能保證撞針可以輕易刺破,又能提供足夠的防潮保護。
當第一枚裝配了甲型底火、裝有模擬主裝藥和鉛彈頭的、結合了熟鐵藥筒與黃銅底托的“試驗型金屬定裝彈”,被小心翼翼地裝入特製的、帶有撞針擊發機構的單發試驗銃中,並在加固的試射坑內成功擊發,彈頭呼嘯而出,而銃膛內除了些許火藥殘渣,並無紙殼殘留,發射過程順暢無比時,整個工坊都沸騰了!
儘管這“定裝彈”還遠未達到實用化的程度——熟鐵藥筒無法可靠退殼,本質上還是一次性的;彈殼加工成本高昂;整體氣密性仍需優化——但它證明了金屬定裝彈+撞針擊發這條技術路線的完全可行性!這無疑是裡程碑式的一步。
沈驚鴻鄭重地將所有相關資料、配方、工藝記錄封存,列為最高機密。他知道,下一步的核心難題,將轉向如何大規模、低成本、高精度地製造可重複使用或至少能可靠退殼的金屬彈殼。這需要材料學和加工技術的進一步飛躍,或許需要引入更強大的水力機械,甚至開始摸索衝壓技術的雛形。但這已是明確的目標,而非漫無方向的探索。
也就在沈驚鴻於技術領域取得關鍵突破的同時,他個人的人生大事也被提上了日程。
這一年,沈驚鴻已滿十四歲,蘇卿卿也已十三。在大明,男子十六歲、女子十四歲便可成婚《大明律》),而像他們這般早已定下婚約的官宦子弟,此時開始商議婚期,正是合乎禮法之時。
沈惟敬與李氏再次從薊鎮來信,信中除了關切兒子近況,更是明確提及了婚事。沈惟敬在信中寫道:“……驚鴻年已誌學,卿卿亦將及笄。汝之學業、事功,為父甚慰。然成家立業,乃人倫之本。蘇家女賢良淑德,宜早定佳期,以安兩家之心,亦可使汝專心國事,無後顧之憂……”
徐光啟也適時地與沈驚鴻進行了一次長談。
“驚鴻,你與蘇小姐婚約早定,如今你已取得舉人功名,在軍器監亦做出實績,年紀也到了。是時候考慮完婚了。”徐光啟語重心長,“成家之後,心性方能更加沉穩,於你日後仕途、學問皆有裨益。蘇浚兄那邊,我已通過書信,他亦無異議。眼下關鍵在於,你接下來有何打算?是繼續潛心鑽研格物軍械,還是準備下一科的會試?”
這確實是一個關鍵抉擇。萬曆三十一年又將是大比之年會試、殿試)。若沈驚鴻打算應考,則接下來一年需全力備考,婚事或需稍作推遲,至少不能過於分散精力。若他決定暫緩科考,則婚事便可儘快操辦。
沈驚鴻沉思良久。金屬定裝彈的研究剛見曙光,後麵還有彈殼量產、新槍設計等一係列難關需要攻克;“蕩寇銃”和雷霆銃的戰術戰法也需進一步完善;遼東局勢依舊暗流湧動……太多的事情需要他投入精力。而會試,固然是正途,但以他如今的根基和太子的賞識,一個進士出身固然錦上添花,卻也並非眼下最急迫之事。
他想起了父親信中“無後顧之憂”之語,也想起了蘇卿卿多年來默默的支持與付出。
他抬起頭,目光清明:“先生,學生以為,實務未靖,格物方興。會試可待下科。眼下,當以穩定根基、完成手頭要務為先。與卿卿的婚事……若能早日定下,亦是學生心中所願。”
徐光啟聞言,欣慰地點點頭:“你能作此想,甚好。既如此,我便與你沈、蘇兩家商議,擇一吉期,先將婚事辦妥。至於功名,以你之才,晚一科亦無妨,屆時準備更充分,或可直取一甲,更為穩妥。”
於是,在徐光啟的主持下,沈、蘇兩家開始正式商議婚期。最終選定萬曆三十年十月,秋高氣爽之時,為兩人完婚。
消息傳出,京師官場與士林反應不一。多數人認為這是水到渠成之事,沈驚鴻少年英才,蘇卿卿名門淑女,正是天作之合。也有人覺得沈驚鴻此舉略顯“急色”,或是為了借蘇家清流之名進一步穩固地位。但無論如何,這樁婚事已是板上釘釘。
蘇卿卿得知婚期已定,雖羞怯難言,但眼底眉梢亦難掩喜意與期待。她開始更加忙碌,既要協助沈驚鴻管理製造局賬目直至婚前),也要在自家母親的指導下,學習主持中饋、管理內務,為即將到來的新生活做準備。
沈驚鴻則一邊繼續推進金屬彈殼相關技術的預研,督導“蕩寇銃”部隊的訓練,一邊也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婚事。儘管大部分事務都有家人和徐光啟幫襯,但許多環節仍需他親自出麵。
忙碌的公務與即將到來的婚事交織在一起,讓沈驚鴻的生活充滿了新的節奏。他仿佛看到,一條新的人生道路正在眼前鋪開,一邊是關乎國運的技術革新與軍備整飭,另一邊則是溫馨的家庭生活與個人的情感歸宿。兩者並非割裂,而是即將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他深知,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但前行的動力,也愈發充沛。那個在實驗室中重生而來的靈魂,正越來越深地融入這個時代,並開始親手塑造屬於自己的,以及這個帝國的未來。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