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年的婚禮過後,沈府迎來了新的女主人。蘇卿卿以超越年齡的沉穩和聰慧,很快便將府中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李氏在婚禮後並未立刻返回薊鎮,而是留在京中,一方麵陪伴新婚的兒子兒媳,另一方麵也幫著蘇卿卿熟悉沈家的人情往來,並將年僅六歲、越發活潑伶俐的沈明玥帶在了身邊。小丫頭對這位溫柔美麗的新嫂嫂喜歡得緊,整日“嫂嫂”、“嫂嫂”地叫著,成了沈府新的開心果。
沈惟敬則因薊鎮軍務繁忙,在兒子婚禮後不久便匆匆返回任上,臨行前隻重重拍了拍沈驚鴻的肩膀,一切儘在不言中。
新婚的生活並未讓沈驚鴻沉溺於溫柔鄉。相反,成了家,他肩頭的責任感更重,前行的目標也更加清晰。他將生活重心明確地劃分為兩條並行的軌道:一是繼續推進軍械革新與關注邊務,二則是重啟因婚事而暫緩的科舉之路,目標直指萬曆三十一年春天的甲辰科會試。
製造局和神機營那邊,他並未完全放手。“蕩寇銃”已編練純熟,形成了戰鬥力。金屬定裝彈的預研工作,他將關鍵的技術資料和方向性指導交給了張匠頭等核心人員,要求他們在他備考期間,繼續就熟鐵黃銅彈殼的精密加工、低成本化進行探索性試驗,但暫不進行大規模或高風險的項目。日常事務則委托給提拔起來的得力下屬,他每旬會抽出固定時間前往聽取彙報、處理緊要事項。
他的主要精力,則投入到了浩瀚的經史子集之中。書房成了他待得最久的地方。與婚前備考時相比,他如今的心境更為沉靜,目標也更為明確。科舉對他而言,已不僅僅是獲取功名的階梯,更是獲取更大話語權、更有效推行自己理念的必要手段。
徐光啟對弟子的選擇深感欣慰,教導也更為悉心。他不再局限於八股時文的技巧,更引導沈驚鴻將經義與當前的時政、邊患、財政等現實問題相結合,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驚鴻,你如今已非單純士子,既有實務經驗,又已成家,看待問題當更有格局。”徐光啟諄諄教誨,“試策之時,切忌空談。你於軍械、新軍、乃至遼東局勢皆有切身體會,當以此為基礎,發前人所未發,方能在萬千試卷中脫穎而出。”
沈驚鴻深以為然。他研讀《資治通鑒》,不再隻是記誦興衰,而是分析曆代兵製演變、後勤保障與戰爭勝負的關係;學習《大明會典》,則重點關注賦稅、漕運、匠作製度與實際運作中的利弊。他甚至還抽時間整理了近年來對雷霆銃、蕩寇銃研製過程的思考,將其上升至“格物窮理”與“強國富民”關係的理論高度,融入自己對儒家經典的理解之中。
蘇卿卿則將妻子的角色扮演得恰到好處。她不僅將府內事務打理得妥帖,讓沈驚鴻全無後顧之憂,更在學問上給予了無聲的支持。她會細心為他整理書房,將各類書籍分門彆類;會在他熬夜苦讀時,默默送上安神補腦的羹湯;有時,她還會將自己讀史書、醫書時遇到的,可能與策論相關的典故或數據,用工整的小楷抄錄下來,放在他的書案一角。夫妻二人雖不常高談闊論,但這種精神上的默契與支持,卻比言語更為暖心。
李氏看著兒子兒媳如此和睦,兒子又如此上進,心中滿是寬慰。她帶著小女兒沈明玥,將後院打理得溫馨和睦,偶爾做些沈驚鴻愛吃的家鄉小菜,享受著難得的天倫之樂。小明玥也似乎懂事了許多,知道哥哥要讀書,不再像以前那樣總纏著他玩耍,隻是偶爾會趴在書房門口,探進小腦袋,奶聲奶氣地問:“三哥哥,你什麼時候寫完字陪玥兒玩呀?”
家庭的溫暖,成了沈驚鴻在枯燥備考中的最大慰藉和動力。
時光在書頁的翻動和筆尖的沙沙聲中悄然流逝。萬曆三十一年的春天,伴隨著禮部貢院再次張貼出的皇皇大榜,如期而至。
這一次,沈驚鴻不再是那個需要證明自己的“神童”或“匠作奇才”,他是順天府的少年解元,是太子賞識的能臣乾吏,更是已成家立業的沈府主人。他身上彙聚了太多的目光,有期待,有審視,自然也少不了暗中的嫉妒與比較。
會試的考場,氣氛比鄉試更為凝重。沈驚鴻沉著應考,將多年所學、所思、所行,儘數傾注於筆端。他的文章,依舊帶著那股源於實踐的紮實與銳氣,論及邊備,他能具體到火器優劣與戰術配合;論及財政,他能剖析漕運損耗與商稅利弊;論及教化,他亦能闡述“格物”於開啟民智之重要性。雖謹守製義格式,但內在的思想力量,已非尋常隻會死讀經書的士子可比。
放榜之日,沈府門前再次被報喜的鑼鼓和擁擠的人群包圍。
“捷報!貴府沈老爺驚鴻,高中萬曆三十一年甲辰科會試第一百八十七名貢士!”
雖然不是名列前茅,但穩穩地跨過了貢士這道門檻,意味著他已獲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一隻腳已然踏入了進士的門檻!在這個年紀取得如此成績,已足以再次震動京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消息傳來,沈府上下歡騰。李氏喜極而泣,蘇卿卿眼中也閃爍著驕傲的光芒,連小明玥都跟著又蹦又跳。徐光啟撫須長笑,連道數聲“好”。
接下來的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隻考策問一道,重在考察貢士的見識、格局與文采。沈驚鴻心態平和,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內,麵對可能高踞禦座之上的萬曆皇帝實際上萬曆後期已很少親自主持殿試,多由讀卷官代勞),他從容不迫,將自己對時局的觀察、對改革的思考,以精煉而有力的文字呈於禦前。
數日後,甲辰科金榜傳臚。沈驚鴻的名字,赫然在列,位列二甲第四十六名,賜“進士出身”!
雖然並非一甲三元,但以十四歲之齡取得進士功名,在大明科舉史上亦屬鳳毛麟角。更重要的是,這標誌著沈驚鴻正式完成了由“匠作能吏”向“科甲正途”出身的華麗轉身,為他未來的仕途鋪就了最為堅實的基石。
瓊林宴上,新科進士們意氣風發。沈驚鴻,雖年紀最輕,卻因其獨特的經曆和沉穩的氣度,引人注目。不少同年都主動與他結交,探聽他對時局的看法。
站在人生的新起點上,沈驚鴻回望來路,從邊鎮稚子到名動京華的解元,從鑽研奇技的匠作到協理新軍的乾才,再到如今金榜題名的進士,每一步都凝聚著汗水與智慧。他眺望前方,朝堂風雲、邊關烽火、技術革新的漫漫征途,都將在“進士”這個新的身份下,展開新的篇章。而他深知,無論身份如何變幻,那顆格物致知、經世濟民的初心,將永不改變。新的挑戰與機遇,已隨著這皇榜的張貼,悄然降臨。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