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科金榜題名,賜進士出身,沈驚鴻的人生軌跡再次發生了關鍵的偏轉。按照慣例,新科進士除一甲三名直接入翰林院為修撰、編修外,二甲、三甲進士則需經過“館選”,優者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繼續深造,被視為“儲相”;其餘則分發各部觀政,或外放州縣。
沈驚鴻以二甲進士的身份,毫無懸念地通過了館選,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這固然有他自身才學紮實、策論切中時弊的因素,但明眼人都知道,這其中也少不了太子朱常洛和座師徐光啟的暗中推動。翰林院清貴,是積累資曆、結交清流、窺探朝局的最佳起點,將沈驚鴻放在這個位置,顯然是對他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於是,年僅十四歲的沈驚鴻,換上了淺青色的七品翰林院編修常服庶吉士品級等同編修),成為了大明帝國最高文化學術機構——翰林院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員。
翰林院位於皇城之內,左順門之北,環境清幽,古木參天。這裡彙聚了天下最頂尖的文人學士,日常職責包括起草詔書、修纂國史、講解經筵、以及充當皇帝的文學侍從。對於新進的庶吉士而言,主要任務則是學習深造,在翰林院教習學士的指導下,研習朝廷典章製度、曆代政治得失,並參與一些文史編纂工作。
沈驚鴻的到來,在這座古老的衙門裡引起了一陣不大不小的波瀾。同科的庶吉士大多已是二三十歲的年紀,麵對這個身材尚未完全長開、麵容猶帶稚氣,卻已是名滿京華的“小同年”,心情頗為複雜。有好奇,有審視,有因其年紀和背景匠作、軍務)而產生的隱隱輕視,也有對其連番際遇的暗自羨慕。
“沈年兄,久仰大名,今日得見,果然少年英才!”一位來自江南、年約二十五六的庶吉士拱手寒暄,語氣雖客氣,眼神卻帶著探究。
“王年兄過譽,驚鴻僥幸登第,日後還需向諸位年兄多多請教。”沈驚鴻態度謙和,舉止沉穩,並無少年得誌的驕矜之氣。他深知,在這裡,資曆和學問同樣重要。
翰林院的日常生活,對沈驚鴻而言,是全新的體驗。每日需點卯,參與集體修書他被分派參與《萬曆起居注》的部分整理工作),聆聽教習學士講解《大明會典》或前朝實錄,偶爾也會有經筵講座,由翰林學士為皇帝或太子)講解經史。雖然萬曆皇帝早已怠政,經筵時常廢止,但翰林院內部的學術氛圍依舊濃厚。
沈驚鴻並未因環境的改變而放棄自己的堅持。他利用翰林院藏書豐富的便利,繼續深入研讀典章製度,尤其關注兵部、工部的相關則例,以及曆代經濟政策的演變。同時,他也將在製造局和神機營的實踐經驗,以一種更為學術化、理論化的方式融入自己的思考。
在一次關於《周禮·考工記》的研討中,當其他庶吉士大多圍繞著“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進行道德闡發時,沈驚鴻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諸位年兄,學生以為,《考工記》所言‘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不僅在於尊崇聖人,更揭示了‘創物’與‘述守’相輔相成之理。譬如當今之火器,若無名匠‘創物’改良其法,則射程精度無以提升;若無良工‘述守’標準化其製,則量產列裝無以保障。格物之精微,實與治國之大道相通,皆需‘創’與‘守’並重,方能固本培元,應對時艱。”
這番議論,將“奇技淫巧”的匠作之事,提升到了與治國理政相通的高度,引經據典,卻又彆開生麵,讓在場的教習學士和部分庶吉士為之側目。有人暗自點頭,認為其見識不凡;也有人不以為然,覺得他終究脫不了“匠氣”。
除了學術活動,翰林院也是消息靈通、人際關係微妙之地。沈驚鴻在這裡,能更清晰地感受到朝堂之上的暗流湧動。關於國本太子地位)、關於礦監稅使、關於遼東邊患、關於日益空虛的國庫……各種信息和爭論,都會以各種形式滲透到這座清貴的衙門裡。
他謹慎地處理著與同僚的關係,不結黨,不妄議,多數時間沉心於書卷和自己的思考。但他“格物致知”的名聲,以及他與太子、徐光啟的密切關係,還是讓他無法完全置身事外。偶爾會有不同派係的官員,試圖通過同科或同鄉的關係與他接觸、試探。
這一日,沈驚鴻散衙回府,臉上帶著一絲疲憊。蘇卿卿敏銳地察覺到了,遞上一杯熱茶,輕聲問道:“可是翰林院中事務繁瑣?”
沈驚鴻搖搖頭,接過茶盞:“事務倒還尋常。隻是……身處其中,方知清議之重,亦知做事之難。”他將今日聽聞的,關於有禦史再次抨擊“蕩寇銃”及其後續研發“靡費甚巨,於國無補”的言論告訴了蘇卿卿。
蘇卿卿靜靜聽完,沉吟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夫君如今身在翰林,已是清流,所言所行,更易引人注目。那些非議,或許並非針對器物本身,而是……”她頓了頓,沒有明說,但意思很明顯,是針對他這個人,以及他背後的支持力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沈驚鴻歎了口氣:“我明白。所以更需謹言慎行,但該做之事,亦不能因噎廢食。”他看向蘇卿卿,“製造局那邊,張匠頭他們按計劃進行的預研,沒有動用正項錢糧吧?”
“夫君放心,賬目我都仔細核對過,所用皆是從前殿下賞賜以及製造局自身結餘的研發款項,每一筆都有據可查。”蘇卿卿肯定地回答,她的細心和管理能力,讓沈驚鴻在公務纏身時,對“後方”無比安心。
有了妻子的支持,沈驚鴻的心緒平複了許多。他深知,翰林院的生涯是他積累政治資本和學識的重要階段,他必須充分利用這裡的環境和資源,同時也要頂住壓力,堅持自己的方向。
隨著時間的推移,沈驚鴻憑借其紮實的學問、務實的風格以及超越年齡的沉穩,漸漸在翰林院站穩了腳跟。他參與編纂的《萬曆起居注》部分,條理清晰,秉筆直書,獲得了教習學士的好評。他在一些非正式討論中發表的關於邊備、財政的見解,雖然偶爾顯得“激進”,但其數據支撐和邏輯推演,也讓一些開明的同僚開始認真思考。
他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雖然年輕,卻已在翰林院這潭深水中,激起了屬於自己的漣漪。所有人都清楚,這位史上最年輕的庶吉士,他的未來,絕不會僅僅局限於這清貴的翰林院。他的目光,始終注視著那遙遠的邊關,以及那關乎大明國運的技術革新之路。而在那條路上,金屬的冷光,似乎正穿透時間的迷霧,隱隱閃爍。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