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洪流,終究不以個人意誌為轉移,但其間的浪花與支流,卻可能因意外的投入而改變方向。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夏,在位長達四十八年,晚年深居簡出、沉迷丹道的萬曆皇帝朱翊鈞,終於油儘燈枯,龍馭上賓。儘管這位皇帝與太子關係長期冷淡,但“國本”名分早定,在張皇後朱常洛生母,已故)遺留的政治影響力和朝中絕大多數務實派官員的擁戴下,太子朱常洛的繼位過程波瀾不驚,順利登基,次年改元泰昌。
這位在儲位上戰戰兢兢、壓抑隱忍了數十年的新皇帝,如同久旱逢甘霖,登基之初便爆發出驚人的能量。他以雷厲風行的手段,迅速下詔徹底罷黜了為禍多年的礦稅監雖萬曆晚年已名存實亡,但其殘餘勢力依舊騷擾地方),並首次動用內帑,慷慨撥發巨額銀兩犒勞九邊將士,以穩定軍心。更令朝野振奮的是,他恢複了每日視朝、召見閣臣的製度,那沉寂多年的文華殿再度出現了皇帝與大臣共商國是的身影。一時間,“眾正盈朝”、“泰昌中興”的呼聲甚囂塵上,仿佛帝國積年的沉屙即將一掃而空。
然而,曆史的慣性在此刻露出了它猙獰的一麵。或許是壓抑過久後的驟然釋放導致了身體的失衡,或許是深宮之中某些不願見其坐大的勢力暗中作祟,泰昌皇帝登基僅十日,便突然染病。禦藥房束手無策之際,鴻臚寺丞李可灼自稱有仙丹“紅丸”可治帝疾。病急亂投醫之下,泰昌帝不顧部分大臣的勸阻,服下了這枚來曆不明的丹藥。初時似乎略有起色,遂再進一丸。然而,這第二枚“紅丸”卻成了催命符。泰昌皇帝在位僅僅一個月,便因此“紅丸”而驟然駕崩,舉國嘩然,疑竇叢生,這便是震動朝野的“紅丸案”。
這記突如其來的政治霹靂,使得尚未從萬曆朝暮氣中完全蘇醒的朝野上下,在悲痛與震驚之餘,更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謀陰影。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彌漫的疑雲和緊張的氣氛中,皇長子朱由校在顧命大臣及朝臣的簇擁下,於一片縞素和不安中繼位登基,次年改元天啟。這位年僅十六歲虛歲)的少年天子,臉上帶著未脫的稚氣、驟失父親的悲傷,以及對周遭複雜環境的隱隱警覺,被命運的浪潮推上了那張象征著至高無上權力,卻也危機四伏的龍椅。
然而,與原本曆史軌跡中那個幾乎完全沉迷於斧鑿木工、將朝政拱手讓於閹黨的“木匠皇帝”截然不同,這個時空的天啟帝朱由校,其心性與誌趣,因沈驚鴻數年來的悉心引導與係統啟蒙,發生了根本性的偏轉。
沈驚鴻早年在端本宮的教導,並非僅僅是投其所好地展示奇巧玩物,而是由淺入深、係統性地為他打開了格物致知的大門。從杠杆滑輪的基礎力學,到勾股測望的實用幾何;從水力風力的能量轉換,到金屬冶煉的物性變化;甚至是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如燃燒、氧化)和生物學常識如牛痘原理),沈驚鴻都力求用最直觀的方式,將自然界的“理”呈現在這位皇孫麵前。朱由校那顆聰穎的大腦,被引導著從“這是什麼”的單純好奇,轉向了“為何如此”和“如何運用”的更深層次思考。
他依然保持著極強的動手能力和對精巧結構的濃厚興趣,但這份興趣如今建立在一個更為廣闊和理性的認知框架之上。他不再滿足於製作孤立、靜態的精美家具或賞玩性的自動人偶,而是對那些能夠聯動運作、模擬自然規律、乃至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械裝置和模型充滿了近乎癡迷的探究欲。沈驚鴻為他製作的漕河水閘動態模型、簡化版的蒸汽機演示裝置、乃至帶有簡易瞄準具的火銃分解模型,都成了他反複拆解、研究、甚至嘗試改進的對象。
登基之後,這位少年皇帝展現出了令許多老成持重官員都為之驚異的特質。在首次正式禦門聽政,商議漕運梗阻問題時,他並未像以往皇帝那樣隻聽臣子奏報,而是突然發問:“據朕所知,水流速與閘門開啟角度、河道寬深皆有比例關係。工部可有實測數據?現行閘門設計,是否為此比例最優?”一席話,問得工部尚書一時語塞,滿朝文武皆感意外。
在批閱遼東經略孫承宗呈送的關於軍械損耗的奏疏時,他會特意關注其中關於“驚鴻一式”步槍在不同氣候下的故障率、彈藥消耗與殺敵效果的對比數據,甚至會用沈驚鴻教他的簡易統計方法進行核算,發現疑點便直接朱批詢問。
更讓朝臣們逐漸習慣的是,這位新皇帝要求“格物學堂”每季度需將優秀課業如優秀的水利工程設計、新型農具改良方案、基礎力學論證等)摘要,“動力研習所”和“精密製造局”則需將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報告如新型蒸汽機效率提升數據、合金配方試驗結果等),定期彙編成冊,送呈禦覽。他甚至會在召對時,與沈驚鴻、徐光啟等人討論報告中提及的技術細節,其用詞之專業、理解之深入,常令非專業出身的官員如聽天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對沈驚鴻的稱呼,在私下場合仍會不經意地沿用舊稱“沈師傅”,這份源於端本宮的師徒情誼,在權力更迭後並未因地位的懸殊而消散,反而因為沈驚鴻所代表的“格物之學”與皇帝個人誌趣的高度契合而變得更加牢固和特殊。沈驚鴻每一次進宮,往往不再是單純的君臣奏對,更像是一場小型的學術研討會。皇帝會興致勃勃地觀看他帶來的最新圖紙或模型,就某個技術難點提出自己的猜想,甚至偶爾會拿出自己設計的“改進方案”與沈驚鴻探討。這種互動,在等級森嚴的紫禁城內,堪稱異數。
新皇迥異於曆朝皇帝的思維方式和興趣焦點,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深刻而迅速地改變了朝局的生態和力量的平衡。
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敏銳地察覺到了風向的變化。他們傳統上依賴的諂媚上意、隔絕內外、掌控批紅等手段,在這位對精巧機械和務實數據更感興趣的少年皇帝麵前,效力大減。皇帝似乎更願意花時間研究一幅複雜的蒸汽機傳動圖,而非傾聽他們精心編排的讒言。這使得閹黨在天啟初年的權力擴張遭遇了無形的壁壘。他們不得不開始調整策略,一些腦筋靈活的太監開始搜羅民間巧匠或涉獵格物書籍,試圖在皇帝感興趣的領域找到進身之階,至少也要學會用一些格物術語來包裝自己的訴求,以免在禦前完全失語。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曆史上閹黨勢力惡性膨脹的速度和烈度。
而作為文官集團重要力量的東林黨人,麵對的局麵則更為複雜和微妙。一方麵,他們樂見宦官勢力未能如曆史上那般借助皇帝怠政而急速坐大,這為他們爭取政治空間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另一方麵,皇帝對“格物實學”近乎推崇的態度,以及沈驚鴻作為此道宗師地位的進一步鞏固和特殊影響力的提升,也讓他們這些以道德文章、清議風骨立身的傳統士大夫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朝堂之上,“實乾”與“清談”、“器物之學”與“心性之學”的路線之爭,因皇帝鮮明的個人偏好而變得更加公開化和白熱化。一部分較為開明、講求經世致用的東林黨人,如孫承宗等,開始主動接觸和學習格物知識,試圖理解並融入這一由皇權倡導的新潮流;而更多的保守派成員,則對“器”淩駕於“道”之上的趨勢深感憂慮,雖因皇帝態度而不敢公然激烈反對,但私下裡的非議和掣肘從未停止,形成一股潛在的抵製暗流。加之“紅丸案”帶來的疑雲未散,朝堂各方勢力互相猜忌,關係愈發錯綜複雜。
對於沈驚鴻而言,天啟帝的登基,無疑將他和他所追求的事業推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帶來了巨大的機遇。皇帝本人就是他最強大的“讚助人”和最理想的“知音”。許多在過去需要他在東宮與各部之間反複奔走、竭力爭取才能艱難推動的項目,如今往往隻需一份論證充分、數據詳實的奏疏,便能直達天聽,並獲得皇帝帶有濃厚個人興趣的朱批支持,執行效率大大提高。
天啟帝登基不久,便接連下旨:擴大“格物學堂”規模,除京城總堂外,於南京、西安、廣州等重要城市設立分院,選拔各地聰穎子弟入學;批準“精密製造局”進行大規模擴建,並撥付專款用於更新設備、提升標準化火炮和步槍的產能;甚至對沈驚鴻提出的、耗資巨大但意義深遠的“全國主要河道水文測繪及係統性疏浚規劃”也表現出極大興趣,不顧戶部尚書的委婉質疑,直接責令工部會同“動力研習所”成立專門機構,著手進行前期勘查。
然而,登高必跌重。地位越高,權力越大,沈驚鴻所承擔的責任和麵臨的潛在風險也同步急劇增加。他如今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官員,而是儼然成為“格物派”在朝中的旗幟和領袖。他的一言一行,都牽動著無數人的目光、前途和利益網絡。他必須確保自己主導的每一個項目,從軍械製造到水利工程,都能取得實實在在的、經得起檢驗的成果。因為任何一次失敗或疏漏,都可能被虎視眈眈的政敵無限放大,進而動搖皇帝對這條技術革新路線的信心,那將是對他事業的毀滅性打擊。
他不得不在閹黨與東林黨日益尖銳的對立夾縫中,小心翼翼地維持著艱難的平衡。他需要借助皇權的力量強力推進改革,但又必須時刻警惕,避免過度依賴內廷渠道而與名聲不佳的閹黨產生瓜葛,被貼上政治標簽;同時,他還要應對來自保守文人在學術層麵如質疑格物之學動搖儒學根本)和道德層麵如攻擊其“誘惑”皇帝“玩物喪誌”)的持續質疑與攻擊。此外,“紅丸案”帶來的緊張政治空氣,也讓他行事更加謹慎,避免卷入任何可能引發猜忌的是非之中。
更為艱巨的任務是,他需要引導這位對技術有著天然親和力,但畢竟年輕、缺乏政治曆練和全局視野的皇帝。他既要保護和鼓勵皇帝對格物的興趣,又要潛移默化地將其引導至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實際問題上,避免皇帝陷入對某些技術細節的過度沉迷,而忽略了更為宏大的政治平衡、吏治整頓和民生疾苦。他需要在講解機械原理時,巧妙地融入資源調配、工程管理和經濟效益的概念;在討論軍械改良時,引申出國力支撐、戰略布局和士兵福祉的思考。
站在“動力研習所”那間寬敞的試驗廠房內,耳邊是改進型蒸汽機穩定而有力的轟鳴聲,沈驚鴻的手中,卻緊握著一份來自遼東的密報——皇太極繼位後,整合內部力度空前,八旗兵鋒屢屢試探關寧錦防線,孫承宗的壓力與日俱增。外部的威脅,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高懸。
他深吸一口氣,空氣中混合著煤炭、鋼鐵和潤滑油的味道。如今,他手中掌握了更鋒利的科技利器,也有了一位願意理解甚至欣賞這利器原理的皇帝。但如何運籌帷幄,在這因“紅丸案”而愈加猜忌重重、波譎雲詭的朝堂博弈和烽煙漸起的國境線上,有效利用這些條件,為這個內憂外患的古老帝國真正殺出一條通往強盛與穩定的生路,這考驗的,將絕不僅僅是他超越時代的技術知識,更是他在這個特定曆史關頭的政治智慧、超凡耐心與過人魄力。天啟朝的大幕,在一片與傳統認知迥異卻又暗藏玄機的基調中拉開,呈現出的是一幅充滿了未知、挑戰與可能性的嶄新畫卷。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