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實乾興邦與格物新政_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 > 第117章 實乾興邦與格物新政

第117章 實乾興邦與格物新政(1 / 1)

天啟皇帝登基,沈驚鴻以帝師之尊兼參讚軍國機務,其影響力如水銀瀉地,迅速滲透至帝國的中樞神經。得益於皇帝對格物實學的推崇以及沈驚鴻多年來的布局與經營,一場靜悄悄卻力度空前的官員汰換與朝堂風氣變革,在天啟初年拉開了序幕。

汰換冗員,擢升實乾

過去的朝堂,奏對之時,往往充斥著引經據典的空泛道德文章,或是相互攻訐的黨爭言論,於實際政務推進裨益甚少。天啟帝在沈驚鴻的潛移默化下,對此等風氣深惡痛絕。登基不久,吏部在皇帝和沈驚鴻的授意下,開始以“考成”為名,推行一套全新的官員考核標準。

這套標準,不再僅僅看重官員的科舉名次、文章華彩或是清議名聲,而是前所未有地加重了實務政績的權重。戶部官員,需考核其轄下稅糧征收效率、庫銀周轉率、賑災錢糧發放到位情況;工部官員,則需看其負責的工程進度、物料損耗、以及所造器械是否符合“精密製造局”頒布的新定標準;兵部官員,則需關注軍械更新速度、邊鎮糧餉實際到位率、以及塘報信息的準確性與時效性。甚至地方督撫、州縣官員,也需定期上報轄區內墾荒畝數、水利興修、人口增殖、訟獄清結等具體數據。

此令一出,朝野震動。那些習慣於清談、善於鑽營卻缺乏實際理政能力的官員,頓時慌了手腳。他們拿不出像樣的政績數據,在禦前奏對時,一旦被皇帝或沈驚鴻追問具體細節,便支支吾吾,漏洞百出。天啟帝雖年輕,卻有著格物之學培養出的嚴謹思維,最厭含糊其辭。幾次三番後,一批這樣的官員或被罷黜,或被調任閒職,黯然離開了權力核心。

與此同時,一批具有實乾才能的官員被迅速擢升。他們或許科舉名次不高,或許不擅詩詞歌賦,但於錢穀、刑名、工程、軍務等領域各有專長。其中,不少是早年便與沈驚鴻、徐光啟交往,或在“格物學堂”進修過,對實學抱有認同感的官員。例如,精通水利測算的郎中李國普被破格提拔為工部右侍郎;善於理財、曾在江南整頓鈔關卓有成效的知府王誌堅被調入戶部,主持清厘虧空;就連在澎湖之戰中立下戰功的水師將領陳璘,也被調入兵部任職,以其經驗推動水師革新。朝堂之上,務實的麵孔逐漸增多。

最大的變化,體現在每日的朝會之上。以往那種雲山霧罩、各說各話的場景大大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更具針對性的議事氛圍。

這一日,朝會議題是討論漕運河道某關鍵河段的疏浚方案。工部官員不再是空泛地奏報“河道淤塞,亟需疏浚”,而是呈上了詳細的河道剖麵測繪圖紙、不同區段淤泥厚度的數據表格、以及基於水流速度計算的預計工程量和所需人工、物料清單。甚至,他們還帶來了“動力研習所”最新試製的蒸汽驅動挖泥船的模型和效率測試報告。

“陛下,各位大人,”主持此事的工部官員指著圖紙和數據,侃侃而談,“根據實測,此段河道最窄處淤積已達三尺,若采用傳統人工疏浚,需征發民夫五千,耗時三月,且易延誤漕期。若采用新式蒸汽挖泥船,據‘動力研習所’測算,僅需兩艘,輔以少量人工,月內即可疏通,且對漕運影響最小。這是詳細的費用對比……”

龍椅上的天啟帝聽得十分專注,不時發問:“此蒸汽挖泥船耗煤幾何?維護是否便捷?與舊法相比,雖省時,但初期投入是否過高?”問題直指關鍵。

沈驚鴻立於班中,適時補充道:“陛下,新式機械初期投入確高於人工,然其效率遠超人力,且可重複使用於其他河段。長遠計,不僅能保障漕運暢通,節省大量人力投入農事或其他工程,更能借此積累機械運用之經驗,利在千秋。且此次工程數據,亦可為日後改進機械提供依據。”

戶部尚書也依據報表,核算了兩種方案的總體花費和對國庫的影響。

一場原本可能爭論數日而無果的朝議,在數據、圖紙和務實討論中,不到一個時辰便形成了決議:批準試用新式挖泥船,工部與“動力研習所”協同辦理,戶部按計劃撥付款項。

這樣的場景,在天啟初年的朝會上越來越常見。討論邊餉,必有詳細的糧草消耗、運輸路徑和成本分析;議及屯田,必有墾殖麵積、作物產量、水利配套的彙報。空談道德心性的奏疏雖未絕跡,但顯然已不再是主流,甚至會被皇帝不耐煩地打斷,要求“直言實務”。

格物新政:體係化的推進

借著這股“實乾興邦”的東風,沈驚鴻順勢推動了一係列更深層次的變革,可稱為“格物新政”。

其一,確立格物學官地位。在沈驚鴻的建議下,皇帝下旨,於翰林院下增設“格物院”,選拔通曉算學、格物之士入值,品級與傳統翰林官等同。其職責不僅是研究、翻譯泰西典籍,更負責審核各項工程計劃的技術可行性,製定各行業技術標準如度量衡、軍械製式、建材規格),並參與官員考成中技術性較強的部分評議。此舉,首次在傳統科舉體係之外,為技術型人才開辟了一條穩定的晉升通道,雖然初期規模不大,且引來守舊派“以技亂道”的譏諷,但其象征意義和長遠影響極為深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二,推動官營工坊技術升級。在“精密製造局”的成功示範下,沈驚鴻開始有計劃地將部分相對成熟、非核心的標準化生產技術如標準件鑄造、簡易機床操作、質量檢測流程),向江南製造局、兵仗局等主要官營工坊推廣。並派出“格物學堂”的畢業生和技術骨乾前往指導,旨在全麵提升官營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逐步建立起一個以“精密製造局”為技術研發和標準製定核心的、更有效率的國營工業體係雛形。

其三,鼓勵“學以致用”。“格物學堂”的教學更加注重與實踐結合。學員需參與實際的工程項目測算,或到“動力研習所”、官營工坊進行實習。優秀的畢業學員,不僅可進入“格物院”或各技術部門,也被鼓勵到地方州縣,協助處理水利、工造等具體事務。一種重視實踐、推崇專業的風氣開始在年輕的士子中悄然形成。

潛流與挑戰

當然,變革絕非一帆風順。被觸動了利益的保守勢力雖暫時蟄伏,但怨氣並未消散。他們私下裡譏諷沈驚鴻為“匠作尚書”,攻擊格物院是“百工之院”,汙蔑新政是“以器滅道”,等待著反撲的機會。閹黨勢力雖然擴張受阻,但魏忠賢等人並未放棄,他們也在學習適應新的規則,試圖在實乾派中尋找裂痕,或通過迎合皇帝的“興趣”來曲線攬權。

沈驚鴻深知,眼下朝堂風氣的轉變,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皇帝個人的支持。一旦皇帝興趣轉移或受到其他力量的強烈影響,這股“實乾”之風可能瞬間消散。他必須抓緊時間,將更多改革措施製度化、體係化,並培養出足夠多的實乾人才,形成一股能夠獨立生存和發展的政治力量。

站在文華殿外,看著官員們手持卷宗、圖紙匆匆往來,聽著他們討論的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義理,而是具體的數字、方案和工期,沈驚鴻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沉甸甸的壓力。他知道,自己正試圖給這個古老的帝國更換引擎,這過程注定充滿風險。但放眼望去,遼東烽煙未熄,各地災荒仍頻,國庫尚未充盈,他沒有退路。唯有沿著這條艱難卻正確的實乾之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方能在這危機四伏的天啟朝,為大明搏出一線真正的生機。朝堂風氣的改變,僅僅是一個開始。

喜歡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請大家收藏:()明祚永延,我讓大明上巔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HP:沒有選擇 快穿:誰要當炮灰?女配她不乾了 八零旺夫:搞廠帶娃雙開掛 穿成霸總文裡的惡毒女配後我擺爛 星海移民計劃 大唐狄仁傑之裂國 詭異複蘇從精神崩壞開始變強 渣夫讓我守空房,我嫁太子顯懷了 父子另娶我另嫁,短命夫君長命百歲了 我蒸的丹饃驚動了天庭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