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西暖閣內,炭火發出細微的劈啪聲,與窗外漸起的春風相應和。天啟皇帝朱由校目光炯炯地看著沈驚鴻,等待著這位亦師亦臣的知己,為他描繪大明未來的強國藍圖。
沈驚鴻走到那張巨大的大明輿圖前,手指輕輕劃過帝國的疆域,聲音沉穩而清晰:
陛下,治國如醫病,需先固本培元。這些年來,我大明如同一個久病初愈之人,先用猛藥祛除外邪——建奴、蒙古、羅刹之患;又以金針度穴,疏通經絡——整肅吏治,革新朝政。如今外邪已去,經絡初通,正當固本培元,強健體魄之時。
他轉身麵向朱由校,目光堅定:這固本培元之策,臣以為當從三大根基著手:農桑、水利、道路。
一、農桑為本: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陛下,民以食為天。我大明雖有萬裡疆土,然土地兼並嚴重,耕作之法千年未變。臣有三策:
第一,推廣新式農具。臣已在遼東試製出一種深耕犁,可破硬土,增產量。當在全國設立農具坊,以成本價售與農戶。
沈驚鴻從袖中取出一卷圖紙展開,上麵繪製著各種新式農具的構造圖。
第二,引進高產作物。臣已命水師從南洋帶回番薯、玉米等物種,這些作物耐旱耐瘠,可在貧瘠山地種植。當在各省設立試種田,成功後大力推廣。
朱由校仔細端詳著圖紙,連連點頭:此物甚妙!若得推廣,天下百姓皆可飽腹。
第三,重振農學。沈驚鴻繼續道,當在各地設立農事學堂,聘請老農傳授經驗,格物院研究改良。臣建議編纂《大明農書》,將曆代農學精華與新法並錄,頒行天下。
朱由校拍案叫好,此事當立即著手。朕即命戶部撥銀五十萬兩,先在直隸、山東、河南等地試行。
二、水利為脈: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沈驚鴻的手指移到輿圖的江河脈絡上:陛下請看,我大明水係縱橫,然多年失修。黃河屢決,淮河泛濫,長江淤塞。水利不修,則良田化為澤國,豐收轉瞬成饑荒。
他取出一份詳細的治水方略:
臣建議分三步走:
第一,急修險工。立即整治黃河險段、加固長江堤防,這些是懸在百姓頭上的利劍。
第二,疏浚主乾。動用軍工,以三年時間疏浚大運河、整治淮河水係,重現漕運暢通,商賈雲集之景。
第三,廣修陂塘。在各地修建水庫、水塘,既可防洪,又可灌溉。特彆在北方,當大力推廣坎兒井之法,解旱地之渴。
朱由校凝視著輿圖,神色凝重:治水耗資巨大,工程浩繁啊。
陛下明鑒。沈驚鴻點頭,正因如此,臣建議成立都水監,專司水利。以軍工為主,民夫為輔,分階段實施。同時,可發行水利債券,許商人出資,以未來稅收償還。如此,可不增百姓負擔而辦成大事。
朱由校眼中放光,以商資辦國事,此策大善!朕明日就下旨,成立都水監,由你舉薦能臣主持。
三、道路為絡:通則流,滯則腐
沈驚鴻的手指最後點在帝國的交通網絡上:陛下,如今我大明道路,官道失修,驛傳廢弛。貨物難通,政令難達。此乃帝國血脈不暢之症。
他展開第三份方案:
臣建議實施通衢計劃:
首先,整修九條主乾道。以京師為中心,輻射九邊。路麵采用碎石夯實,寬需三丈,可容四車並行。
其次,改革驛傳。每三十裡設驛站,不僅傳遞文書,更要成為商旅歇腳、貨物中轉之所。
最後,疏通商路。降低關稅,統一度量,嚴厲打擊路霸匪患,使貨暢其流,物儘其用
朱由校若有所思:此策甚好,然工程浩大,非數年之功可成。
陛下聖明。沈驚鴻道,故臣建議分步實施。先修通京畿至九邊要道,確保軍令暢通。再修東南財賦之地至京師之路,使漕糧、稅銀可快速運達。最後修通各省要道,形成網絡。
四、強國之基:教育為本,人才為要
說完三大根基之策,沈驚鴻話鋒一轉:然而,陛下,所有這些舉措,都需要人才來執行。我大明如今最缺的,不是銀子,不是土地,而是懂得新學、勇於任事的人才。
他提出了一項更為深遠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