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十三年的春天來得格外遲。三月本該是草長鶯飛的時節,京師卻仍籠罩在料峭春寒中。沈驚鴻正在內閣值房與同僚商議春耕事宜,窗外忽有馬蹄聲如疾雨般由遠及近,最終在宮門外戛然而止。
不過片刻,一名中書舍人臉色蒼白,手捧一份插著三根雉羽的加急文書,幾乎是踉蹌著衝進值房。
閣老!湖廣、湖廣八百裡加急!
滿堂皆靜,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份象征著最緊急軍國大事的文書上。沈驚鴻心中一沉,接過文書迅速拆開火漆,目光掃過,臉色頓時變得凝重無比。
三月二十六,黃州府地動,城垣崩毀十之三四,民舍傾頹無數......四月初一,羅田縣再震,較前尤烈,山崩塞川,傷亡......尚無法計數。
他將急報遞給首輔葉向高,聲音低沉:兩場地震接連發生,湖廣這個天下糧倉,怕是遭受了重創。
壞消息總是接踵而至。翌日朝會,戶部尚書捧著剛剛核驗完畢的賬冊,聲音都在發顫:陛下,湖廣去歲稅糧尚有近半存於當地官倉,以待開春後北運。如今倉廩儘毀,通往湖廣的官道多處被山石阻塞。京師存糧......即便立即實行配給,也隻夠支撐三個月。
此言一出,滿朝嘩然。三個月,意味著在秋糧上市之前,整個北方,從京師的百官百姓到九邊的數十萬將士,都將麵臨斷糧的危險。
沈驚鴻走出班列,在一片恐慌的議論聲中,他的聲音顯得格外沉穩有力:陛下,臣有三策,或可解此燃眉之急,並為長遠計。
他環視群臣,緩緩道來:其一,立即啟用山東、河南等地常平倉之應急糧儲,按人口定量配給,嚴厲彈壓囤積居奇之奸商,穩定民心;其二,動員京營及沿線衛所軍工民夫,攜帶新式火藥與工具,不惜代價,全力搶修通往湖廣之官道,搶救未被掩埋之存糧;其三......
他頓了頓,目光仿佛穿透了殿宇,投向了南方蔚藍的天空與更遙遠的大海:請陛下聖斷,全麵開海,遣使赴安南、暹羅等國,緊急購糧。
不可!禮部尚書周延儒幾乎是下意識地出列反對,開海禁乃太祖皇帝定下的祖製,豈可因一時之困而輕變?且海路凶險難測,夏汛將至,颶風頻發,更有海盜縱橫,如何能保證糧船平安往返?若是有失,豈非雪上加霜?
沈驚鴻對此質疑早已預料,他從容應答:周尚書,祖製亦當因時製宜。太祖高皇帝立法,本意在於保境安民。如今北地小冰河期天災不斷,湖廣糧倉又遭此大劫,億萬生靈懸於一線,若仍因循守舊,坐視饑荒蔓延,才是真正違背了太祖保民安邦之本意!
他轉向禦座上的天啟帝,深深一揖,聲音斬釘截鐵:陛下,我大明水師如今擁有鐵甲戰艦十二艘,蒸汽炮艦三十餘艘,航速快、火力猛,足以蕩平海盜,護航糧船穿越風浪!臣懇請,借此契機,改為,設立三大艦隊:北洋艦隊巡防東海、黃海,拱衛京畿;南洋艦隊經略南海,護佑商路;西洋艦隊則遠航印度洋,宣威異域。如此,既可解當前糧荒,亦可為我大明開創萬世海洋之基業!
這一次,連許多一向持重的中立派官員也開始傾向沈驚鴻。實在是糧荒迫在眉睫,那三個月的期限如同懸頂之劍,讓所有人都不得不拋開那些虛文縟節,思考最實際的求生之道。
天啟帝沉默良久,目光在輿圖與群臣之間逡巡,最終重重一拍禦案:準奏!沈愛卿,朕命你全權負責開海事官,海軍建製依你所請。三個月內,朕要看到第一批海外糧食運抵天津衛!
......
詔令既下,整個大明的戰爭機器開始為糧食而運轉。十日後,天津衛碼頭旌旗招展,十二艘鐵甲戰艦噴吐著濃煙,護衛著上百艘特製的運糧船緩緩出港。這些運糧船也采用了部分蒸汽動力,航速遠超傳統的帆船。
沈驚鴻親自為艦隊送行,海風吹動他緋袍的衣角,也吹動了萬千災民的希望。海軍提督黃龍一身嶄新的深藍色海軍將官服,向沈驚鴻立下軍令狀:閣老放心,末將已令各艦備足彈藥,繪製最新海圖。遇有海盜,格殺勿論;遇有颶風,避其鋒芒。兩個月內,定將第一批糧食平安運回!
就在艦隊出航的同時,沈驚鴻在內閣推行了一係列緊急措施。他首先在京師設立平糶倉,每日限量出售平價糧食,並派出順天府的差役四處巡邏,嚴厲打擊囤積居奇的糧商。數日之內,京師的糧價便穩定下來,民心漸安。
接著,他奏請天啟帝開放皇莊,將皇家儲備糧投放市場。陛下,皇家與民共度時艱,此乃凝聚民心之上策。天啟帝欣然應允,甚至從內帑中撥出二十萬兩銀子,用於補貼糧價。
這一日,他特意請蘇卿卿到內閣值房。已是醫學院山長的蘇卿卿,這些日子正忙著指導各地防治地震後的疫情。
卿卿,沈驚鴻指著輿圖上湖廣的位置,眉頭緊鎖,這兩場地震,毀的不隻是糧倉,更是萬千農戶今年的希望。春耕在即,種子、農具儘數被埋,若不及時補救,就算買到外糧,也隻能解一時之急。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蘇卿卿會意:夫君是要大力推廣那些新作物了?
正是。沈驚鴻取出一卷精心繪製的圖冊,番薯耐旱,可在貧瘠山地生長;土豆高產,一畝可收數千斤;玉米不擇地力,坡地也能種植。這些作物在福建試種都很成功,如今正當大力推廣。
他沉吟片刻,又道:還有一事。太醫院要準備好防治蝗災的藥物。大災之後,往往會有蝗災繼發,我們要未雨綢繆。
蘇卿卿點頭應下,卻又憂心道:隻是推廣新作物需要時間,怕是遠水難救近火。而且百姓習慣了種植稻麥,對這些海外傳來的新奇作物,未必願意接受。
沈驚鴻微微一笑:所以我們要雙管齊下。至於百姓的疑慮......我自有辦法。
......
一個月後,第一批海外糧船抵達天津衛的消息傳來,整個京師都沸騰了。當滿載著安南稻米的船隊駛入大運河時,沿岸百姓自發跪拜,高呼萬歲。這些稻米很快被分發到各地的平糶倉,以平價出售,徹底穩定了市場。
但沈驚鴻卻沒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此刻,他正在西山的皇莊裡,親自指導農戶種植新作物。讓隨行官員目瞪口呆的是,這位權傾朝野的內閣輔政大臣,竟然挽起袖子,親自下地示範。
番薯藤要這樣斜著插進土裡,注意行距和株距。他一邊動作,一邊耐心講解,土豆要切塊,每塊務必留兩個芽眼......玉米的株距要更大些,這東西喜光。
大人,一個老農壯著膽子問,這些洋玩意兒,真能在咱們這北方的地裡長出來?往年可從沒人種過啊!
沈驚鴻直起身,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笑道:老伯放心,這些作物在福建試種了兩年,長得好得很。隻要按照我說的方法種,保準比你種麥子收成多。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