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30日,星期六。
95年的倒數第二天,北國的風雪似乎也想做最後的衝刺,刮得格外猛烈。
然而,一股比風雪更洶湧的熱浪,正從一個小小的縣級市興寧出發,席卷整個奉省,並以驚人的速度向全國蔓延。
這一天,《奉省廣播電視報》和《奉陽晚報》的頭版,不約而同地刊登了關於興科公司和其董事長江振邦的深度報道。
報紙剛一鋪開,那些醒目甚至有些誇張的標題便牢牢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其中,由《奉陽晚報》王牌記者李建親筆撰寫的報道,最為詳儘,也最具深度。
“《二十一歲的廠長,一個東北小城的工業奇跡:八十天從破產邊緣到訂單過億》?”
“這什麼破標題?”
清晨,奉陽市,某個國營廠家屬樓裡。
上個月剛領了八千塊遣散費的下崗工人揚文海,今年剛五十,作為八級焊工的他因職業病的問題,便戴上老花鏡,照例展開當天的《奉陽日報》。
頭版頭條那加粗的黑色標題,瞬間攫住了他的視線。
“淨學些港台那邊的浮誇風氣。二十一歲?怕不是哪個領導家的公子哥鍍金來了吧,媽的,一群狗東西!”
揚文海皺了皺眉,心中不屑,他呷了口熱茶,強耐著性子往下看,他倒真想看看這報道寫了些什麼內容。
**本報記者:李建**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的今天,東北,這片曾經的共和國工業長子,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陣痛。大批國營企業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步履維艱,‘下崗’、‘虧損’、‘破產’,成了壓在無數家庭頭頂的陰雲。然而,當記者踏上興寧這片熱土時,冬日的嚴寒未能冷卻我們心中的震撼。】
【在這裡,我們見證了一個近乎神話的商業傳奇:一個負債千萬、瀕臨破產的國營老廠,在短短八十餘天內,脫胎換骨,成為手握上億訂單、產品風靡全國的明星企業。】
【故事要從今年八月中旬說起。當時的興科公司,還叫錦紅無線電廠,一個曾經在東北三省風光無兩,榮光四溢的國營廠,見證了無數家庭的第一台收音機。但在1995年8月中旬,錦紅廠已經成為了一家負債一千五百萬,連續十五個月發不出工資,即將被時代徹底淘汰的破產企業。】
【用工人師傅老李的話說:“廠子黃了是早晚的事,小廠長沒來的時候,我們都在等著領遣散費呢。”】
【故事的主角,是錦紅無線電廠,而創造奇跡的,就是工人老李說的小廠長、一位年僅二十一歲的大學畢業生——江振邦。】
【一、臨危受命,一個人的“長征”】
【當記者第一次見到江振邦董事長時,很難將眼前這個年輕、沉穩,甚至帶著幾分書生氣的青年,與那個力挽狂瀾、執掌上億生意的鐵腕廠長聯係在一起。他的上位,充滿了傳奇色彩,卻又合情合理。】
【今年七月,剛從奉陽工業學院畢業的江振邦,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急於等待分配一份安穩的‘鐵飯碗’。在畢業後的近兩個月的時間裡,他走進田間地頭,踏遍了興寧市29個鄉鎮街道,也走進了十五家國營廠。深入車間,與工人、乾部交流,最終寫出了一份長達數萬字,對興寧縣域經濟問題剖析得淋漓儘致的調研報告。】
【正是在這次調研中,他與時任錦紅廠的陳玉彬相遇。陳書記回憶道:“當時廠子已經到了絕境,已經停產一年了,機器停轉、人心渙散。振邦這孩子來調研,我和他聊了幾句,發現他不講空話,直接指出我們技術落後、產品脫離市場的問題,還給我畫了幾張電路圖。我一看,就知道這是個懂行的、有真本事的年輕人。”】
【陳書記的欣賞,為江振邦打開了一扇門。而那份凝聚了他近兩個月心血的縣域經濟調研報告,則為他推開了一扇更大的窗。在完稿後,他毛遂自薦,將報告呈送給興寧市市長劉學義和市委書記孫國強。】
【兩位富有改革魄力的領導,非但沒有斥責這個年輕人的‘高談闊論’,反而從報告中看到了興寧市經濟發展的有力措施,與解國企困境的希望。江振邦因此被破格分配至市委辦與國資局,參與到全市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之中。】
“不是鍍金的,是寫文章寫上去的大學生啊?有意思了。”
楊老頭看得津津有味,這故事比電視劇還精彩。一個有想法的年輕人,遇上一群有魄力的領導,這本身就是一段佳話。
接著……
【命運的齒輪在此刻開始加速轉動。在陳玉彬書記的號召下,錦紅廠率先響應全市國企改革號召,他提議召開了職工代表大會,決定打破常規,麵向社會公開聘任廠長。在全廠職工和老書記的共同舉薦下,剛剛在市委站穩腳跟的江振邦,又被推到了改革的第一線。】
【‘說實話,知道這個聘任後,當時的我非常震驚,’江振邦在接受采訪時坦言,‘我當時真想跟領導說,你們還是另請高明吧。但轉念一想,既然組織和工人們都信任我,那我就硬著頭皮試一試,不能辜負了這份期待。’】
【8月22號,江振邦正式上任,起初,他麵對的是一個爛攤子:人心渙散,負債累累,沒有技術,沒有銷路。而他的破局之道,精準而高效。】
【第一步,技術革新。他第一時間聯係母校奉陽工業學院,校領導大力支持,雙方促成了國內領先的‘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平台,將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在雙方後續合作中,共發表核心論文130餘篇,誕生了125個國家專利,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升級等多個領域……】
【第二步、市場導向。他砍掉了過時落後的老產品線,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和自己紮實的專業知識,敏銳地捕捉到了當時市場上電源插排和“燒的快”燒水器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他親自帶領技術人員,不眠不休攻關三天三夜,研發出國內第一款“安全過載保護插排”與防乾燒自動跳閘的“電熱水壺”。僅僅一個月,“興科牌”插排和電熱水壺便火遍大江南北。】
【二、點石成金,深藏功與名】
【如果說插排和電熱水壺的成功隻是小試牛刀,那麼信號增強器和VCD項目,則徹底奠定了興科的行業地位。江振邦似乎擁有一種“點石成金”的魔力,他總能預判市場的下一個風口。】
【當記者問及他成功的秘訣時,他隻是淡淡一笑:“懂技術,懂市場,更要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