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7日,周天。
席卷奉省的輿論熱潮,經過一周的傳播與發酵,非但沒有絲毫平息的跡象,反而像是被添了新柴的烈火,借著南下的報紙和雜誌,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更為洶湧的波瀾。
興科公司,董秘辦公室。
一個小小的辦公室裡,五部嶄新的電話機一字排開,鈴聲像是串通好了的交響樂,此起彼伏,就沒真正斷過。
馮子豪和他手下兩個剛從大學招來的實習生,已經處於一種近乎麻木的狀態。
每個人都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
耳朵邊上永遠是話筒,嘴裡重複著近乎相同的話術,“喂,您好,這裡是興科技術公司”,手裡的筆在筆記本上瘋狂記錄,紙張翻得嘩嘩作響。
“您是滬市第一百貨的采購部?要訂八百台VCD?還有兩千個電熱水壺,四千個插排?好…我們公司的政策是,預付款達到百分之五十,可以優先安排生產,並且享受百分之五的折扣減免……”
“喂,您好,這裡是興科技術有限公司……是的,我們就是報紙上那個興科……什麼?您是《羊城晚報》的記者?想約江董的專訪?非常抱歉,我們董事長的日程今天已經全部排滿了,我先幫您登記一下,稍後一定給您回複,好嗎?”
“你好,我是江振邦董事長的秘書……啊?之江衛視?你們也要來采訪?好的好的……”
這幾天,來自全國各地的電話,如同雪花般湧入這個小小的辦公室。
有各大城市的百貨公司、家電賣場,揮舞著鈔票要訂購興科的所有產品。
有財大氣粗的批發商巨頭,開口就要承包整個省的總代理權。
甚至還有南方的私營企業老板,想方設法打聽到江振邦的手機號,開出百萬年薪的天價,想挖他過去做職業經理人。
現在的江振邦,也已經完全用不著海灣市宣傳部或者母校幫忙牽線搭橋了。
全國各地的媒體,從省級衛視到行業內部雜誌,嗅到這股熱度,發現了其中巨大的新聞價值,都開始主動要求來興寧做專訪。
實在是江振邦的故事太具傳奇性了。
二十一歲的年紀,應屆大學生的身份,臨危受命的悲壯背景,八十天扭虧為盈、訂單過億的驚人業績,再加上國企改革、下崗潮的苗頭逐漸興起,國貨自強這些極具時代感的光環加持……
所有元素疊加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讓全國公眾都為之瞠目結舌的敘事。
熱議如潮水般湧來。
有人讚歎他是百年一遇的商業奇才,是國家未來的經濟棟梁。
有人感慨這是改革開放催生的時代英雄,是屬於九十年代中國人自己的勵誌故事。
連帶著,興科公司的訂單自然也迎來了爆炸式的增長。
中午十一點半,臨近飯點,鈴聲總算有了片刻的喘息。
馮子豪拿著寫滿了的通話記錄,敲開了江振邦辦公室的門彙報工作。
自輿論掀起後,興科又增加七萬三千台VCD的預購訂單,按平均2200一台的出廠價,再抵消折扣優惠,總金額約等於1.5億,其中預付款已到賬了6000萬。
至於興科其他產品的訂單,也翻倍激增,總金額達8000萬,公司的庫存都空了。
剩下的隻有幸福的煩惱,雖然江振邦已提前布局進行了擴建增產,但員工依舊不夠,興科的產能還是跟不上。
加之當下這個年代的媒體速度傳播較慢,輿論熱度還未達到頂峰,可以預見的是,後續訂單還會又一波大幅度的增長,興科可能要麵臨一段時間供不應求的情況。
但應該不會積壓過多訂單,導致大範圍客戶流失和品牌受損的負麵狀況發生。
因為強大輿論帶來的第二個好處就是,在上周,江振邦和孫國強、劉學義在酒桌上談完合並計劃之後,為了迎接方省長的視察,也為了應對可預見的訂單增長,興寧市委市政府以驚人的速度,連夜開會,特事特辦,用“無償劃撥”的形式,將興寧市五金廠和塑料廠兩個國營廠,送給了興科技術有限公司。
這兩個廠子此前效益非常一般,所以整件事幾乎毫無阻礙,五金廠和塑料廠的上上下下都是喜迎王師的氛圍。
有些員工和領導,聽聞自己以後就是興科的人了,當天放鞭炮吃餃子,喜氣洋洋的直接在陽曆年就把春節給提前過了。
一夜之間,興科的總職工人數,從一千人,暴增至一千八百餘人。
目前興科正在對塑料廠和五金廠的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完成後,便能讓興科的供應鏈大大增強。
兩個廠子的冗員經過短暫的培訓,可以很快補充到VCD的生產線中,大幅提高興科的產能。
不過江振邦沒有直接合並兩個國營廠,而是順勢將兩個廠子完成公司製改革。
自己也將興科技術有限公司,改成為了興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興科集團以控股的形式,掌管興科機械公司和興科塑料公司兩家子公司,興科集團內還分彆設立了:家電事業部、視聽事業部、通信與信號事業部。
不直接將兩個國營廠並進來,而是成為子公司,原因很多。
直接吞並兩個文化、機製完全不同的老廠,將其員工和管理體係完全打散重組,極易引發劇烈的文化衝突和員工抵觸,管理成本極高,子公司模式,給予了緩衝和過渡期。
另一方麵,也是給未來的資本運作空間。
如果未來兩個子公司發展得好,子公司架構為它們單獨引入投資、甚至上市融資預留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