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倉看著信,眼神亮了起來。
之前胡秋萍回省城,李滿倉琢磨著村裡新副業的事,想想再過五六年,李家坳這邊也會包產到戶,那時候剛好是園參采收的時間,到時候給村裡鄉親也能帶來一大筆收入。
所以讓胡秋萍回去的時候幫忙打聽一下。
沒想到胡秋萍如此上心,這麼快就弄來了資料。
這正合他意!
他強壓下心中的激動,將信和資料仔細收好。
這個念頭如同野火般在他心中燃燒起來。
他看了一眼桌上其樂融融的家人,又透過窗戶望向外麵漆黑但蘊藏著無限生機的大山。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第二天一早,李滿倉找到了生產隊長王振山和村支書周建黨。
三人蹲在隊部門口的石碾旁,李滿倉拿出了胡秋萍寄來的那份關於園參種植的資料。
“振山哥,周書記,”李滿倉開門見山,聲音沉穩有力,“我琢磨了個事,想跟兩位領導商量一下。”
“啥事?你說。”王振山見他神色鄭重,也認真起來。
“咱們菌房是搞成了,眼前看是條好路子。但我尋思著,光靠這個,還不夠。”李滿倉將資料遞過去,“這是省農科院關於園參種植的技術資料,胡知青幫忙弄來的。”
“園參?”周建黨接過資料,翻看著上麵密密麻麻的字和圖,有些疑惑,“這東西……可是金貴玩意兒,聽說伺候起來比蘑菇難多了,周期也長得很。”
“難是不假,周期也長,起碼得四五年才能見效益。”李滿倉點頭承認,但話鋒一轉,
“可正因為難,周期長,彆人才不容易跟風!咱們要是搞成了,那就是獨一份!兩位領導想想,四五年後,這東西得值多少錢?
咱們守著白山,有這得天獨厚的條件,不利用起來,可惜了!”
“看看這段時間,來我們這裡參觀的村子多如牛毛,到時候如果部分人一窩蜂的弄菌房,我們的優勢就沒了。”
他繼續拋出他的計劃:“我的想法是,不占用好田好地。咱們利用今年秋收前這段時間,把村北頭那片緩坡荒地開出來!
也不求一下子搞多大,先開它百十畝,種子我讓胡知青去打聽了。
就算最後不成,咱們也就是搭了些力氣,地還在那兒,不虧啥。可萬一成了,我們村好日子就來了,到時候家家修瓦房,肯定是我們公社甚至縣裡都是獨一份。”
李滿倉沒有把話說完,但王振山和周建黨的呼吸都微微急促起來。
他們看著李滿倉,又看看手裡那份來自省農科院的資料,腦海裡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四五年後,參園豐收,村裡社員家家戶戶分錢的場景,那畫麵,不要太美。
“這能行嗎?”王振山還是有些猶豫,主要是周期太長了。
“振山哥,”李滿倉目光灼灼,“咱們現在菌房掙的錢,夠咱們眼前花銷,年底每個社員能多分個百十塊,不多。
這園參,就是給四五年後的李家坳,埋下一顆金種子。”
這話說到了兩位村乾部的心坎裡。誰不想帶著鄉親們過上好日子?誰不想自己的村子成為十裡八鄉的標杆?
周建黨沉吟良久,猛地一拍大腿:“乾了!滿倉,我看這事有搞頭。就像你說的,不成,咱不虧啥。成了,咱們李家坳就真的一飛衝天了。開荒的事,我來動員!”
王振山也終於下定了決心:“好!就聽你的!開荒!種參!咱們也給子孫後代,攢下一份厚實的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