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三十下午,冬日的陽光懶洋洋地灑在雪地上。
在王振山和周建黨的組織下,一個前所未有的“集體迎新春聯歡會”在修繕一新的隊部大倉庫裡熱熱鬨鬨地開始了。
倉庫中央清理出了一片空地,權當是舞台,四周擺滿了長條凳、馬紮,甚至還有孩子們搬來的磨盤和樹墩。
男女老少,隻要能走動的,幾乎全來了,四百多號人把倉庫擠的滿滿當當。
這年頭,哪有什麼集體活動啊,為了節省,一般大家都我在屋裡貓冬。
也就李家坳今年進項多,大家夥吃的好,穿的暖。
聯歡會沒什麼高大上的節目,全是社員們自編自演,帶著泥土的芬芳和質樸的幽默。
鐵柱、鐵蛋、鐵牛和幾個半大小子,憋紅了臉表演了一段“忠字舞”,動作雖有些笨拙僵硬,但那股子認真勁兒贏得了滿堂彩。
春梅、夏竹帶著村裡幾個要好的姑娘,唱起了《北京的金山上》,清脆的歌聲在倉庫裡回蕩,帶著少女特有的朝氣。
秋菊和冬蘭也壯著膽子,在大家的鼓勵下,背了一首在學校剛學的《鋤禾》,奶聲奶氣,卻格外認真,引得大夥善意的笑聲和掌聲。
就連平日裡最老實的老莊稼把式李老栓和周老六,也被眾人起哄,漲紅著臉吼了一嗓子不成調的東北二人轉片段,那破鑼嗓子逗得大家前仰後合,他們自己也撓著頭嘿嘿直笑。
李滿倉和家人坐在靠前的位置,王秀芹和李孫氏看著台上的孩子們,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李滿屯和周圍的漢子們大聲叫好,互相遞著自家炒的南瓜子。
活動的最高潮,並非表演,而是一場彆開生麵的“百家宴”。
這是周建黨媳婦出的主意,得到了王振山和婦女主任的大力支持。
規則簡單卻極富創意:每家每戶,都出一個自家最拿手、最能代表年味的菜,用統一的海碗裝好,送到倉庫隔壁臨時整理出來的大房間裡。
每碗菜都對應一個編號,就連負責登記的婦女主任,也不知道哪個編號對應哪家,這是為了防止互相攀比。
表演結束後,王振山站在前麵,聲音洪亮地宣布:“鄉親們!靜一靜!
下麵,就是咱們今天最實在的環節,抓鬮品年味兒!
看到旁邊屋裡的菜了嗎?都編上號了,現在,每家派個代表,上來抓鬮!
抓到幾號,今晚你就端幾號那碗菜回家,嘗嘗彆人家的手藝!”
“噢!”
這下可徹底點燃了全場的氣氛!
孩子們興奮地尖叫,大人們也摩拳擦掌,滿臉期待。
這不僅僅是吃一道菜,更是一種新奇的聯係和分享,是對一年辛勤勞作後,家家戶戶不同滋味的集體品嘗。
“都排好隊!一個一個來!不許偷看啊!”王振山笑著維持秩序。
隊伍排成了長龍。
家家戶戶的代表,無論是當家的男人,還是利索的婦女,甚至是躍躍欲試的半大孩子,都小心翼翼地將手伸進那個蒙著紅布的大籮筐裡,抓取那個決定今晚“口福”的紙球。
李滿倉家,派去抓鬮的是冬蘭。
小丫頭又緊張又興奮,在哥哥姐姐和爹爹鼓勵的目光下,踮著腳,將小手伸進籮筐,摸索了半天,緊緊攥著一個紙球跑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