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我抓到啦!”冬蘭獻寶似的將紙球遞給李滿倉。
李滿倉展開一看,上麵用毛筆寫著“三十七”。
“三十七號,不知道是誰家的。”王秀芹好奇地張望。
“管他誰家的,晚上端回來嘗嘗就知道了!”李滿屯笑道,“咱家出的可是你嫂子最拿手的豬肉燉粉條,那大肉片子,厚實!看誰有口福吃到咱家的!”
另一邊,王振山家抓到了“十五號”,周建黨家抓到了“八號”……人群中不時爆發出驚呼或笑聲。
空氣中彌漫著各種菜肴混合的香氣,有紅燒肉的濃油赤醬,有酸菜汆白肉的酸香,有油炸丸子的焦香,有燉魚的鮮香……各種味道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李家坳獨一無二的、充滿集體溫情的年味兒。
李滿倉看著這熱火朝天的場麵,目光掃過一張張滿足的笑臉,心中感慨。
這種形式的集體活動,超越了簡單的分肉,它將每家每戶的情感通過食物聯結在一起,極大地增強了村子的凝聚力。
經此一事,李家坳更像一個緊密的大家庭了。
活動圓滿結束。
家家戶戶端著屬於自己編號的那碗菜,互相打著招呼,議論著、猜測著,歡聲笑語灑滿了回家的路。
李滿倉端著那碗“三十七號”菜回到家。
打開一看,是一碗用料紮實的小雞燉蘑菇,雞肉燉得爛糊,榛蘑吸飽了湯汁,香氣撲鼻。
看這分量和賣相,像是趙大虎家或者跟他家關係近的獵戶家的手藝。
晚飯的餐桌格外豐盛。
自家準備的菜肴擺滿了兩個女兒炕桌,中間則放著那碗來自“三十七號”的、代表著集體緣分的小雞燉蘑菇。
“來,都嘗嘗,看是誰家的手藝。”李滿倉給每個人碗裡都夾了一塊雞肉。
“嗯!真香!”冬蘭吃得滿嘴油光。
“這蘑菇味兒正,是山裡的好榛蘑。”王秀芹品嘗後點頭稱讚。
一家人圍坐,分享著自家的美食,也品嘗著彆家的心意,屋內暖意融融,歡聲笑語不斷。
窗外,零星的鞭炮聲開始響起,打破了山村的寂靜,宣告著除夕夜的正式來臨。遠處,似乎也能聽到彆家傳來的隱約笑聲。
李滿倉站在門口,望著夜空中偶爾亮起的煙花,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氣。
王德貴的威脅,日本人的陰影,依然存在。
但這個夜晚,李家坳用它最樸實無華的方式,展現了它頑強的生命力和溫暖的底色。
這個年,注定會在很多人的記憶裡,留下深刻而溫暖的印記。
它讓人們在嚴寒中感受到了集體的熱量,也更加堅定了李滿倉守護這一切的決心。
夜色漸深,守歲開始。
而溫暖與希望,如同每家每戶窗欞裡透出的燈火,在這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裡,靜靜閃爍,驅散著冬夜的寒與暗。
喜歡1975,彆賣我女兒請大家收藏:()1975,彆賣我女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