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家老宅關於接班人的討論餘波未平,一股新的力量卻悄然在梅小豔的世界裡破土而出,將她的注意力從宏大的傳承焦慮,拉回到一個更具體、更充滿生命溫度的領域。
這縷曙光,源自她兒子小海的一方畫紙。
自從在康複中心藝術療愈班接觸繪畫後,小海仿佛找到了與這個世界對話的獨特語言。他沉默依舊,但畫筆成了他的喉舌,色彩成了他的情緒。周建國特意在家中的陽光房為他布置了一個小小的畫室,那裡成了小海最安適的城堡。他常常一畫就是幾個小時,完全沉浸在線條與色塊的世界裡,外界的一切紛擾都被隔絕在外。
一個周末的下午,小豔照例去畫室收拾散落的顏料管和畫稿。她輕手輕腳,生怕打擾了兒子的世界。地上散落著不少習作,大多是濃烈而抽象的色塊組合,充滿了難以言喻的張力。她一張張拾起,細心拂去灰塵。就在這時,一幅繃在畫架上的畫作牢牢抓住了她的目光。
那幅畫與以往的任何一幅都不同。背景是深邃而溫暖的鈷藍色,仿佛夜幕下的深海,又或是宇宙的初萌。在這片藍色之上,用大量純淨的白色、銀色和極細的金色線條,勾勒出無數交錯、旋轉的細膩紋路。它們既像是冰雪的結晶,又像是神經元的突觸網絡,更奇妙的是,細看之下,這些紋路竟隱約組成了無數張微小的人臉側影,有歡笑,有沉思,有凝望,雖然抽象,卻洋溢著一種聖潔而悲憫的情感。畫麵的最中心,是一點暖融融的橘色,如同寒夜中的孤燈,又似孕育一切的生命之源,被那些冰冷的銀色線條小心翼翼地包裹、保護著。
小豔屏住了呼吸。她不懂藝術理論,但作為一個母親,她從那片冰冷的華麗中,感受到了一種火山般洶湧的、被禁錮的熱情和一種近乎神性的溝通欲望。這幅畫,仿佛是她兒子那沉默靈魂的呐喊與全景展示。她久久佇立在畫前,眼眶不由自主地濕潤了。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聽”懂了兒子。
幾天後,縣裡新來的美術館館長,一位剛從省城調來的、頗有抱負的年輕策展人,應邀來康複中心探討合作可能性。小豔在陪同參觀時,鬼使神差地,她拿出了手機,翻拍了那幅畫的照片,略帶羞澀地遞給館長看:“您看看,這是我兒子…瞎畫的。”
館長原本隻是禮貌性地接過手機,但目光觸及屏幕的刹那,他的表情瞬間凝固了。他放大圖片,仔細端詳著每一個細節,眼神越來越亮,足足看了五六分鐘,才猛地抬起頭,聲音裡帶著難以置信的激動:“梅主任!這…這是您兒子的作品?!他多大?學過畫畫嗎?”
小豔被他的反應嚇了一跳,訥訥道:“十六了…沒正式學過,就在我們中心的藝術班跟著老師隨便畫畫的…他,他不太會說話…”
“天才!這是一種絕對原始又極具現代性的表達!”館長幾乎是在驚呼,“這種對色彩和結構的直覺,這種將微觀世界與宏觀宇宙融合的想象力,這種在冰冷秩序中蘊含巨大情感張力的能力…太驚人了!這絕不是‘瞎畫’!梅主任,請您務必允許我們美術館收藏這幅作品,我們要為它舉辦一個專門的推介展!”
小豔懵了。她從未想過,小海的畫作能獲得如此高的專業評價,甚至要被美術館收藏?周建國聞訊趕來,同樣震驚不已。在反複確認館長的誠意和專業性後,一股巨大的、混雜著驕傲、心酸與希望的暖流衝蕩著夫妻二人的心胸。
小海的畫作《星髓》在縣美術館的“原生之力”展覽中一經展出,果然引起了小小的轟動。不僅本地文藝界人士紛紛駐足,甚至吸引了省報的文藝記者前來采訪。報道的標題取得意味深長——《沉默的星辰,自有光芒:一位自閉症少年的藝術宇宙》。小海的故事和他的畫一樣,打動了許多人。
這件事像一把鑰匙,徹底打開了小豔心中那扇關於“責任”與“未來”的新大門。她看著畫作前駐足沉思的觀眾,又想起康複中心裡那些和小海一樣,擁有某種特殊天賦卻又被社會目光所束縛的孩子們,一個念頭越來越清晰:他們的路,不應該隻有“被療愈”和“被照顧”,他們更需要的是“被看見”、“被發掘”和“被賦能”。
深夜,合作社的辦公室裡燈火通明。小豔鋪開稿紙,周建國安靜地在一旁為她泡茶。她目光灼灼,語氣堅定:“建國,我不想隻讓小海一個人幸運。我想成立一個‘特殊兒童藝術基金’,就用小海那幅畫拍賣所得的錢做啟動資金,不夠的,我們補上。專門用來發掘、培養和支持像小海一樣有藝術天賦的特殊孩子!請更好的老師,買更好的畫材,辦展覽,出畫冊…讓他們也能靠自己的才華獲得尊嚴和收入!”
周建國看著妻子眼中久違的光彩,那是一種超越了母性、邁向更廣闊社會關懷的光芒。他重重地點頭,握住她的手:“好!這事意義重大,我全力支持。我認識幾個民間手藝人,也可以請來教孩子們不同的技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幾乎在同一時間,梅小紅也在自己的陣地上,進行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超市的擴張計劃穩步推進,新的“梅記縣域商業綜合體”大樓正在內部裝修。巡視空曠的一樓大廳時,小紅看著來來往往的顧客,其中不乏一些行動不便或是神情略顯局促的殘障人士,她想起了小豔那邊的孩子們,也想起了自己企業肩負的社會責任。一個大膽的念頭闖入她的腦海。
她在管理層會議上提出了一個讓所有部門主管愕然的方案:“我打算把新超市一樓臨街最好的區域,拿出三百平米,不設貨架,不做品牌專櫃,而是改造成一個‘融合就業體驗區’。”
會議室裡一片寂靜,人人麵麵相覷。
小紅站起身,走到規劃圖前,用手指劃出那片區域:“這裡,會設置無障礙通道、適合輪椅高度的收銀台和工作台。我們將主動與縣殘聯合作,公開招聘一批有就業意願和能力殘障員工作為‘融合夥伴’。他們經過培訓後,可以在這裡從事一些引導谘詢、簡單商品包裝、手工品展示銷售、咖啡衝泡等工作。同工同酬,享受所有員工福利。”
立刻有主管提出質疑:“梅總,這…成本是不是太高了?那片區域租金價值最大,而且招聘殘障員工,培訓管理難度大,效率可能也…”
小紅打斷他,語氣平靜卻不容置疑:“我知道會少賺一些錢,管理上也會遇到新挑戰。但我們梅記超市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斤斤計較寸土寸金的租金,而是老百姓的口碑和信任!這塊區域,我們要讓它成為超市裡最有溫度、最有人情味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在做公益,也是在打造我們梅記獨特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價值。效率可以慢慢提升,但給予機會和尊重,刻不容緩。”
她力排眾議,親自推動這個項目。從無障礙設施的設計細節,到與殘聯的對接,再到特殊員工招聘和培訓手冊的製定,她都一一過問。她甚至拉著小豔和周建國來做顧問,請教如何與不同類型的殘障人士溝通協作。
就在“融合就業區”緊鑼密鼓籌備之時,小豔的“特殊兒童藝術基金”也正式啟動了。她和小紅商量後,決定將基金支持下的孩子們製作的手工藝品,第一批就放在姐姐超市的這個新區域進行展示和銷售。
而小海,這個安靜的風暴眼,再次被推到了聚光燈下,以一種他從未想過的方式。省電視台一檔關注民生的節目聽說了他的故事和梅家姐妹的舉措,特地前來策劃了一期公益直播。直播地點就設在康複中心的藝術工坊裡。
鏡頭前,小豔有些緊張地介紹著基金的初衷。輪到小海時,他隻是安靜地坐在畫架前,像往常一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塗抹著色彩。主持人試圖和他交流,他隻是抬起眼睛看了看鏡頭,又迅速低下,手指上沾滿了顏料。
然而,奇跡發生了。直播間的觀眾並沒有因為他的沉默而離開,反而被他那純粹而專注的神情,以及畫布上逐漸誕生的、絢麗而神秘的圖案所深深吸引。彈幕開始滾動:“他看著畫板的眼神好乾淨…”“雖然不懂畫,但覺得好治愈。”“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但那個世界好美。”“這才是真正的‘無聲勝有聲’吧?”“…哭了,想起了我那個同樣不太一樣的侄子。”
當小豔拿起那幅《星髓》的畫作,輕聲講述這幅畫背後的故事,以及它如何促成了這個基金的誕生時,直播間的氣氛達到了高潮。打賞金額不斷攀升,許多人都留言表示要支持基金,購買孩子們的手工藝品。
小海茫然不知自己已成為網絡焦點,他畫完最後一筆,習慣性地將畫紙取下,遞給了離他最近的一位康複中心的小夥伴——一個患有唐氏綜合症、總是笑眯眯的女孩。女孩開心地接過,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這個自然而溫暖的互動瞬間,被鏡頭精準捕捉,成為了整場直播最動人的畫麵。
一夜之間,“無聲畫家”和“梅家公益”的話題在本地社交媒體上刷了屏。小海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網紅”,但他依舊是那個隻對畫畫和熟悉環境有反應的孩子。而真正被推向前台的,是小豔和她的公益事業。
直播帶來的巨大社會關注度,產生了連鎖反應。縣教育局的領導親自找上了門。辦公室裡,局長誠懇地對小豔說:“梅主任,你們做的這件事,給我們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和觸動。過去我們對特殊孩子的教育,太多局限於課本和基礎技能了。你們證明了,每個孩子都可能有閃光點,教育應該更個性化,更多元。縣裡正在研討製定新的特殊教育政策和發展規劃,我們希望能邀請您作為專家顧問,參與進來,把你們的‘康複+藝術+就業’這套模式的經驗和思考,帶給我們的決策者。”
送走教育局領導,小豔獨自一人站在合作社的走廊上。窗外,陽光正好,灑在院子裡那些正在做康複訓練的工人和孩子們身上。她想起小海第一次拿起畫筆時的笨拙,想起王大姐們拿到第一份手工收入時的淚水,想起剛才局長那句“專家顧問”的邀請…淚水終於忍不住奪眶而出。
她回到辦公室,拿起電話,第一個打給了姐姐小紅。電話接通,她哽咽著,幾乎語無倫次:“姐…他們…教育局請我去…姐,我從來沒想過…我們能做成這樣…我隻是想給小海,給那些孩子找條路走…”
電話那頭,小紅靜靜地聽著,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知道,妹妹找到的,不僅僅是一條給特殊孩子們走的路,更是她自己生命價值得以徹底綻放的、無比寬闊的航路。
暗湧在繼續,但曙光已至,照亮了前路,也照亮了人心。梅家的女人們,正在用她們的方式,重新定義著“責任”與“價值”。
喜歡梅家三朵花請大家收藏:()梅家三朵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