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跨國收購戰、本土企業保衛,全球化衝擊下的民族工業
一九九六年的初夏,深圳的空氣已然悶熱粘稠,仿佛一塊浸透了汗水和欲望的絨布,緊緊包裹著特區急速膨脹的軀體。
梅小麗的“小麗電子廠”在這片熱土上已紮根數年,從最初那個租用廢棄廠房、設備叮當作響的小作坊,已然發展成為擁有三條生產線、近百名工人、在華南地區小有名氣的電子配件供應商。廠區裡,注塑機的轟鳴聲、流水線上元件碰撞的脆響、工人們帶著鄉音的交談聲交織成一首不甚悅耳卻充滿生機的交響曲。
小麗穿著沾了些許機油的工作服,正和工頭王大山一起調試新購入的二手貼片機,額角沁出細密的汗珠,眼神卻專注而明亮。
“老板娘,這機器勁兒大,就是老愛卡料,”王大山搓著粗糲的手掌,帶著濃重的河南口音,“得找個老師傅再精調調。”
“調,必須調。這批主板訂單趕得急,質量不能出半點岔子。”小麗直起身,用袖子抹了把汗,目光掃過車間。她看到年輕的技術員阿鵬正耐心地教幾個新來的女工辨認元件極性,看到幾個老工人一邊手上飛快地操作著,一邊笑著閒聊家常。
這裡不隻是她的工廠,更是她和這群背井離鄉的打工者們共同的窩,是他們在異鄉紮根、尋求尊嚴的依托。經過“327事件”的洗禮,工廠一度風雨飄搖,但最終挺了過來,還因為堅持合規經營獲得了政府的些許支持,訂單逐漸穩定,甚至有了擴張的底氣。小麗心中那份“不黑不白,不成大事”的信念,愈發堅定。
就在這時,前台小妹氣喘籲籲地跑進車間:“麗姐!外麵來了好幾輛黑亮的小轎車,下來幾個看著就特有派頭的人,說是……說是從美國來的什麼‘藍海科技’的ceo,想見您!”
車間裡的噪音似乎瞬間低了下去,不少工人都好奇地抬起頭。美國來的大公司ceo?
這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說,是隻在電視裡才聽過的名詞。
小麗微微一怔,心下詫異。藍海科技?
她似乎在一些行業期刊上見過這個名字,是一家近年來在全球擴張迅猛的跨國電子巨頭,業務涵蓋消費電子、半導體等多個領域,實力雄厚。
這樣的大人物,怎麼會突然造訪她這家在深圳都排不上號的小廠?
她迅速脫掉臟外套,整理了一下頭發,對王大山交代了幾句,便跟著前台朝簡陋的辦公室走去。心裡快速盤算著:是來談合作的?看中了我們某款產品?還是……
辦公室門口,一位身著剪裁合體的香奈兒套裝、金發碧眼、氣質乾練的中年女性正微笑著打量著廠區環境,她身後跟著幾名西裝革履的中方雇員和一位表情嚴肅的外籍助理。
與周圍略顯破敗的環境相比,這一行人顯得格格不入,仿佛一道突兀的光,射入了這個草根世界。
“您就是梅小麗女士?久仰大名。”那位女性主動伸出手,普通話帶著外國口音,但相當流利,“我是艾琳·沃森,藍海科技亞太區首席執行官。冒昧來訪,希望沒有打擾您的工作。”
“沃森女士,您好。歡迎來到小麗電子廠。”小麗與她握手,感覺到對方目光中的審視和一種居高臨下的禮貌。
她將一行人引入辦公室,空間狹小,隻能勉強坐下。
“梅女士,您的工廠令人印象深刻,”艾琳開門見山,笑容標準得像經過精密測量,“充滿活力,而且,我了解到,您在本地擁有非常好的聲譽,尤其是在合規經營和技術紮實方麵。”
“沃森女士過獎了,我們隻是小本經營,踏踏實實做好分內事。”小麗保持著警惕,遞上茶水。
“不必謙虛,梅女士。我們藍海科技正在積極尋找中國本土優秀的合作夥伴。經過詳細評估,我們認為您的工廠雖然規模不大,但潛力巨大,團隊凝聚力強,技術積累也很務實。”艾琳接過水杯,卻沒有喝,指尖輕輕敲擊著杯壁,“我今天來,是代表藍海科技,向您提出一個正式的收購要約。”
小麗的心跳漏了一拍,但麵上不動聲色:“收購?”
“是的。我們願意以高於市場估值的價格,收購小麗電子廠51的股權。”艾琳的語氣仿佛在陳述一個理所當然的事實,“收購完成後,工廠現有的管理層和所有員工,我們可以承諾全部保留。藍海將注入資金、引進國際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幫助工廠升級換代,成為我們全球供應鏈中重要的一環。這對於您和您的員工來說,無疑是一個飛躍的機會,意味著更高的收入、更穩定的訂單、以及通往全球市場的門票。”她的話語充滿誘惑,描繪著一幅金光閃閃的圖景——資本、技術、全球視野,這些都是無數本土小企業夢寐以求的東西。
辦公室外圍觀的工人們隱約聽到“收購”、“保留員工”、“升級換代”等字眼,臉上不禁露出興奮和期待的神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能進外企,拿高薪,學先進技術,這是多麼好的事!
小麗的心也確實動了一下。她深知工廠發展到目前的瓶頸:資金不足導致設備更新緩慢,技術研發投入有限,市場開拓屢屢受製於規模和品牌影響力。
如果真有藍海這樣的巨頭加持,眼前的許多困難似乎都能迎刃而解。工人們的待遇也能水漲船高……這看起來像是一場及時雨。
“聽起來很有吸引力,沃森女士。”小麗謹慎地回應,“不知能否看看具體的意向書或方案?”
“當然。”艾琳對身後的助理點點頭,一份裝幀精美的中英文雙語意向書被遞到小麗麵前。
小麗深吸一口氣,翻開文件。前麵的條款看起來確實優厚:收購價格合理,員工安置方案清晰,甚至承諾了未來三年的業績增長目標和相應的激勵。
然而,當她翻到附件中關於“技術整合”和“知識產權歸屬”的細則時,她的眉頭漸漸蹙緊了。條款寫得十分專業和隱蔽,但多年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練就的敏銳,讓她嗅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
其中一條規定,收購完成後,小麗電子廠現有的一切專利技術、生產工藝、乃至正在研發的項目,均需“無條件轉移”至一家新成立的、由藍海科技控股的合資公司名下。
另一條則規定,未來合資公司產生的所有新技術,知識產權完全歸藍海科技所有,工廠僅享有使用權。
更有一條隱藏極深的條款提及,藍海有權根據“全球戰略需要”,隨時將獲得的技術轉移至其海外其他生產基地。
這哪裡是合作?
這分明是一場精心包裝的“技術掠奪”!藍海看上的,根本不是她這間小廠的生產能力,而是她多年來帶領工人們一點點摸索、積累下來的那些實用技術訣竅knoho),以及阿鵬他們正在攻關的幾個有潛力的技術方向。他們想用一筆錢,買斷這家工廠的未來和根基本土的所有可能性,將其徹底變為一個附庸式的加工車間,甚至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候,將這些技術轉移走後,再將這個抽空了靈魂的工廠拋棄。
小麗感到一股寒意從脊椎升起,方才的那點心動瞬間消散無蹤。
她想起不久前在一次行業交流中,聽說的另一家本土小廠被外資收購後,核心技術被掏空,最終淪落倒閉的下場。
資本從來都不是慈善家,尤其是這些國際巨鱷,它們的每一個微笑背後,都可能藏著冰冷的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