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害剛過,又一場考驗降臨——連續十天沒下雨,太陽像個大火球,烤得土地龜裂,剛種下的改良麥和蔬菜苗都蔫了,葉子卷成了筒。灌溉渠裡的水也見了底,濾水棚過濾的水根本不夠用,華工們急得團團轉。
“這樣下去不行,”天宇看著蔫頭耷腦的麥苗,憂心忡忡,“再不下雨,麥種怕是要乾死在地裡。”
季方卻很鎮定,他圍著田地轉了一圈,對眾人說:“彆慌,天不下雨,咱們就想彆的辦法保苗。”他對茂才說,“把灌溉渠的閘門關小,優先澆麥種和蔬菜苗,稻苗耐旱些,可以晚兩天。”
然後他又對天宇說:“組織人去海邊挖沙子,越多越好,運到田裡,鋪在苗根周圍。”
“鋪沙子?”有人不解,“沙子不更保不住水嗎?”
季方笑著解釋:“這是‘沙覆蓋’,沙子透氣,能擋住太陽直射,減少水分蒸發,還能讓水慢慢滲到根裡,比光澆水管用。”
華工們半信半疑地照做。壯丁們扛著鋤頭去海邊挖沙,用藤筐運到田裡;婦女們則用手把沙子輕輕鋪在苗根周圍,像給幼苗蓋了層薄被。孩子們也來幫忙,用小鏟子把沙子往根須處攏,嘴裡念叨著:“喝飽水,快快長。”
沈農則帶著人做“水窖”。他們在田地邊緣挖了幾個深五尺的土坑,坑底鋪一層黏土,再墊上油紙防滲水,把濾水棚過濾的水存起來。“這水窖能存不少水,”沈農擦著汗說,“白天太陽大不澆水,等傍晚涼快了再澆,水不容易蒸發。”
季方教大家“點澆”法——不用大水漫灌,而是用瓢舀水,順著苗根慢慢澆,每棵苗澆半瓢水就行。“這樣既省水,又能讓水直接到根,不浪費。”季方示範著,瓢裡的水順著他的手,緩緩滲進土裡,苗根周圍的土壤慢慢變成深褐色。
李武帶著幾個壯丁去遠處的小溪引水。小溪的水也淺了不少,他們就挖了條臨時的小渠,用紅荊條編成的水槽把水引到水窖裡。“慢點挖,彆把渠挖塌了。”李武一邊挖一邊喊,雖然累得滿頭大汗,但看到清水順著渠溝流進水窖,臉上露出了笑容。
三天後,奇跡發生了。鋪了沙子的麥苗慢慢舒展了葉子,原本卷曲的葉片展開,露出了嫩綠色;蔬菜苗也挺直了腰杆,尤其是青菜,冒出了新的嫩芽。華工們圍在田邊,看著恢複生機的幼苗,都鬆了口氣。
“季師傅的法子真管用!”有人感歎道,“這沙子鋪得值!”
季方蹲在田裡,用手摸了摸土壤,濕潤潤的。“這就是保水的關鍵,”他對眾人說,“沙子反射陽光,減少蒸發;點澆讓水直達根部,不浪費;水窖存水,錯峰澆灌,三者結合,再旱也能保住苗。”
他又指著麥苗根部:“你們看,這些新冒的白根,就是喝足水長出來的。隻要根在,就不怕旱。”
傍晚時分,天空突然飄來幾朵烏雲,接著落下了幾滴雨點。華工們興奮地歡呼起來,紛紛放下手裡的活,站在雨中,任憑雨水打在臉上。雨點越來越大,彙成了雨簾,滋潤著乾渴的土地,也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
天宇站在雨中,看著田裡的幼苗在雨中輕輕搖晃,像在跳舞。他轉頭對季方說:“季師傅,要是沒有您的辦法,這些苗怕是等不到這場雨了。”
季方笑著說:“種地靠天,但不能等天。遇到困難得想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
雨停後,天邊出現了彩虹。華工們自發地去田裡查看,麥苗更綠了,蔬菜苗更精神了,連土壤都散發出清新的氣息。天宇知道,這場抗旱保苗的勝利,不僅保住了莊稼,更讓大家學會了在逆境中想辦法、找活路的智慧——這才是華夏屯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的根本。
夜裡,華工們圍著篝火慶祝,張嬸端來了新煮的野菜湯,裡麵放了些剛長出來的青菜。“嘗嘗這新菜,”張嬸笑著說,“多虧了季師傅的法子,不然可吃不上。”
季方喝著湯,對天宇說:“天宇主事,這場旱情也給咱們提了個醒,得建個大水庫,把雨季的水存起來,明年就不怕旱了。”
天宇點點頭:“您說得對,等這季莊稼收了,咱們就修水庫!”
篝火的光芒映在每個人的臉上,溫暖而明亮。雖然未來還會有困難,但隻要大家像這次一樣,齊心協力想辦法,就沒有過不去的坎。華夏屯的土地,在雨水的滋潤下,正孕育著新的希望。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