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製農具和龍骨水車的普及,像給青山屯的農耕插上了翅膀。清晨的田地裡,不再是石鋤石刀笨拙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鐵鋤翻飛、鐵鐮閃光的利落景象;溪水邊,三台龍骨水車不知疲倦地轉動,將清澈的活水引入縱橫交錯的水渠,滋潤著每一寸土地。
農桑組的人們明顯感覺到,乾活變得輕鬆了。用鐵鋤挖地,一下頂過去三下;用鐵鐮割麥,一天能割兩畝;有了水車灌溉,再也不用頂著烈日挑水,玉米苗喝足了水,長得比往年高出一大截,葉片寬得能遮住孩子的臉。
“往年這時候,玉米剛過膝蓋,今年都快到腰了!”阿禾蹲在玉米田邊,量著株高,臉上的笑容藏不住,“照這勢頭,秋收時畝產至少比去年多兩成!”
她的小本子上,記錄著更驚人的變化:用鐵犁耕地,效率比木犁提高一倍;用鐵鋤除草,比木鋤快兩倍;龍骨水車灌溉,讓200畝土地告彆了“靠天吃飯”,連最耐旱的豆子都長得飽滿圓潤。
為了讓土地更肥沃,阿禾還琢磨出了新法子。她組織婦女們收集草木灰、家禽糞便,和著黑鬆林裡的腐殖土堆在一起,漚成肥料。“這叫‘綠肥’,”她拿著天宇畫的示意圖,給大家講解,“撒到地裡,能讓土更肥,莊稼長得更壯。”
第一批綠肥被撒到了土豆地裡,沒過幾天,土豆苗就像喝了瓊漿,葉片濃綠得發黑,底下的土塊微微隆起——那是土豆在悄悄長大。負責看守田地的老人笑著說:“夜裡都能聽見土豆‘砰砰’長的聲音!”
基建組也沒閒著。他們用新煉出的鐵,做了更多的農具:鐵鎬用來挖深溝,比石鎬快三倍;鐵鏟用來平整土地,又快又勻;甚至還做了幾個鐵製的脫粒板,敲打麥穗時,麥粒落得又快又乾淨。
“以前做一把木鋤要三天,現在做一把鐵鋤也隻要三天,可鐵鋤能用一年,木鋤隻能用一個月。”李伯算著賬,對天宇感歎道,“這鐵家夥,真是省了太多事!”
防禦組則在農田周圍加了圈矮圍欄,防止雞、鴨跑進地裡糟蹋莊稼。阿武還帶著人在水渠邊種了些柳樹,“柳樹長得快,樹蔭能擋住烈日,讓水渠裡的水不那麼容易蒸發。”他指著剛栽下的樹苗,眼裡滿是期待。
夏末時節,青山屯迎來了第一次大豐收。金燦燦的玉米像棒槌一樣掛滿枝頭,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麥稈,土豆地裡一挖就是一窩,圓滾滾的像石頭;豆子莢飽滿得快要裂開,一碰就“啪”地炸開,蹦出圓潤的豆粒。
曬場上堆滿了糧食,像一座座小山。農桑組的人忙著晾曬、脫粒、裝袋,臉上的汗水混著笑容,映得糧食更加金黃。阿禾拿著賬本,一筆一筆地記著:“玉米300袋,麥子200袋,土豆500斤,豆子100袋……”
老族長拄著拐杖,顫巍巍地走到糧堆前,抓起一把玉米粒,放在手心反複摩挲。這些玉米粒比往年的更大、更飽滿,透著油亮的光澤。他突然老淚縱橫,對著田地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祖宗保佑,祖宗保佑啊……咱們青山屯,終於有吃不完的糧食了!”
天宇站在曬場邊,看著忙碌的人們和堆積如山的糧食,心裡充滿了踏實。鐵製農具和龍骨水車帶來的不僅是豐收,更是信心——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改變了靠天吃飯的命運,在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更深的根。
夕陽西下,餘暉灑在糧堆上,像給金山鍍上了一層光暈。龍骨水車還在轉動,“哢噠哢噠”的聲音和人們的笑聲交織在一起,彙成了一首屬於青山屯的豐收讚歌。天宇知道,這隻是開始,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製度的完善,青山屯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