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穿透兵部衙署的窗欞,在青石板上投下狹長的光影。案上堆疊著各地呈報的軍籍冊,最頂端放著三卷泛黃的布帛,上麵用朱砂繪著三個站姿挺拔的士兵——左為持盾步兵,中為挽弓射手,右為佩刀騎兵,眉眼間帶著肅殺之氣,正是新擬定的"兵樣"標準圖。
兵部尚書王晏將布帛展開,聲音在空曠的衙署裡回蕩:"諸位,今日召集各軍鎮校尉,便是要推行這"兵樣"製度。"他指向布帛上的步兵,"此圖乃參照羽林衛百夫長周猛繪製,身高五尺五寸,能開三石弓,百步穿楊不在話下,更在去年北境之戰中率十騎破敵陣,智勇兼備,堪稱範本。"
堂下三十餘名校尉齊齊拱手,目光卻各有疑慮。來自雲州軍鎮的校尉趙虎性子最急,忍不住開口:"尚書大人,我雲州多山地,士兵普遍矮壯靈活,若按五尺五寸的標準,怕是要刷掉七成弟兄,這...趙校尉稍安。"王晏抬手打斷,"兵樣非死標準,乃是參照樣本。五尺五寸是基準,山地兵可放寬至五尺三寸,但需能負重八十斤行軍百裡;騎兵需達五尺五寸,因馬上作戰需臂展過人。"他展開另一份文書,"且聽細則。"
身高標準被細化為三檔:),山地步兵、工兵可放寬至五尺三寸約168);),需臂展與身高等同,便於控馬揮槍;),但需肩寬過尺,能穩托長弓。
趙虎看到"山地兵放寬"的條款,眉頭舒展不少,又追問:"那"能挽三鬥強弓"呢?我部多使短弩,哪用得上強弓?"
"此條亦有區分。"王晏指向文書第二頁,"弓手需挽三鬥弓約今70斤拉力),步兵需能開兩鬥弓,騎兵可試騎射——能在奔馬背上射中三十步外箭靶者,弓力稍弱亦可。"他頓了頓,加重語氣,"關鍵在"智勇兼備"四字。周猛不僅武藝出眾,更在去年獻策火燒敵糧營,此等有勇有謀者,才是兵樣核心。"
技能考核細則更顯嚴苛:
武藝:步兵需精通格擋、突刺,能在混戰中護住左右;弓手需二十步外辨識靶上字號測試視力與專注力),三箭中二箭為合格;騎兵需在馬背上完成劈砍、俯身拾物等動作。
智謀:通過"沙盤推演"測試應變能力,如"遇敵襲時如何布防糧草斷絕時如何突圍"等情境題,能提出合理對策者優先。
最受關注的是家世核查。文書規定,候選人需提交三代戶籍,由刑部與戶部聯合核查,確保無叛賊、奸佞親屬,且鄉鄰需聯名擔保其"孝悌忠信"。來自涼州的校尉嗤笑:"尚書大人,我涼州多流民,哪來的三代戶籍?"
"流民可由軍鎮出具"保結書"。"王晏早有準備,"若在軍中服役滿三年,無違紀記錄,由直屬校尉擔保,可替代家世證明。但需立"忠誠狀"——若叛逃,擔保校尉連坐。"
細則商定後,三卷"兵樣"布帛被快馬分送各軍鎮與郡縣。每到一處,布帛便懸掛在征兵處,供百姓參照。周猛等三位"兵樣原型"更是被派往各地巡回示範:周猛在校場表演開弓射箭,箭矢穿透三層甲胄;騎兵樣本秦峰展示馬背劈刺,槍槍命中靶心;工兵樣本林石則當場搭建掩體,半炷香便築起可容五人的箭樓。
選拔過程如星火燎原般展開:
雲州軍鎮按"放寬標準"篩選,趙虎親自坐鎮校場,對矮壯士兵加試"負重登山",最終選出兩百名符合條件者;
京畿地區競爭最烈,五千人報名,僅選出三百人,多為羽林衛退役老兵與世家子弟;
涼州流民中,有五十人憑三年軍齡與校尉擔保入選,其中三人因在沙盤推演中提出"地道突圍"奇策,直接被納入精銳營。
一月後,各軍鎮呈報的名冊彙總至兵部,共計三千零十二名候選人。王晏將名冊按"步兵騎兵弓手"分類,發現弓手合格率最低——僅選出四百餘人,因"二十步外辨識字號"刷掉了大半。他當即下令:"弓手視力考核可放寬至十五步,但需加試夜間視物,畢竟夜戰更需精準。"
名冊最末,周猛等三人的名字被紅筆圈出,標注"兵樣範本,隨軍傳授"。王晏看著這三千個名字,仿佛已看到一支紀律嚴明、智勇雙全的新軍正在崛起。他提筆在文書末尾寫下:"兵樣既立,當以之為鏡,日日打磨,方不負國之重托。"
消息傳到民間,百姓爭相觀看兵樣布帛,有適齡男子的家庭更是對著布帛量身高、試拉弓,街巷間竟掀起一股"練武藝、考兵樣"的熱潮。雲州城外,趙虎看著校場上揮汗如雨的新兵,突然明白"兵樣"的深意——它不僅是選拔標準,更是讓士兵有了看齊的目標,讓強軍的種子,落在了每個人心裡。
暮色降臨時,三卷布帛被妥善收進樟木箱,明日將送往更遠的軍鎮。王晏站在衙署門口,望著天邊晚霞,知道這隻是開始。待這三千候選人經得住實戰考驗,他們將成為新的"兵樣",分赴各地,讓勇武與智慧的火種,在每一支隊伍裡燎原。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