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席會議結束後的第三天清晨,議會大廳的木牆上就掛起了一張巨大的《全城運轉流程圖》,用不同顏色的線條將議會、工坊、學堂、民生四大板塊串聯起來,每個板塊下麵又分出密密麻麻的小分支,像一張鋪開的蛛網,將曾經零散的環節牢牢織在一起。
議會:民生與生產協調部的新動作
議會後院的廂房被重新粉刷一新,門口掛著“民生與生產協調部”的木牌,牌子上還刻著兩行小字:“聽百姓聲,連百工心”。剛任命的部長是曾在市集擺攤賣布的張嬸,她最懂百姓的難處,此刻正帶著兩個文書整理桌上的卷宗。
“李大哥家的犁壞了,工坊那邊說這周的鐵料都用來做兵器了,得等下周。”張嬸指著卷宗上的記錄,對文書說,“記下來,下午去工坊協調,能不能先勻出一小塊鐵料,哪怕先把犁頭補一補,彆耽誤了他春耕。”
另一個文書拿著百姓需求統計表進來:“張嬸,這是昨天各坊報上來的需求,最急的是城南的水井,水位降了半尺,百姓要去一裡地外挑水;還有城西的說,孩子們的課本紙太薄,翻兩次就破了。”
張嬸在“水井”旁畫了個紅圈:“這個標為‘緊急’,去跟工坊的鐵管部說,讓他們派兩個焊工,今天就去修水井,用最好的鋼管往下延伸半丈,材料從民生儲備裡調。課本的事標‘常規’,讓紙漿坊這個月多摻三成韌皮纖維,下次印課本時加厚半分,記到下周的生產計劃裡。”
正說著,協調部的聯絡員小王跑了進來,手裡拿著工坊送來的《本周生產計劃表》:“張嬸,工坊把下周的鐵器配額報上來了,民生用鐵占三成,比上個月多了一成呢!”
張嬸接過計劃表,在上麵蓋了個“協調部已閱”的紅章:“好,告訴他們,百姓需求裡農具占了六成,讓他們把這三成鐵料優先分給鐵匠鋪,彆又被兵器坊搶了先。對了,把這月的《民生滿意度問卷》發下去,讓各坊百姓都填填,看看還有哪些沒顧到的。”
工坊:薪資核算與紀律監管小組的鐵腕
工坊的角落裡搭起了一個簡易的棚子,裡麵擺著三張桌子,“薪資核算與紀律監管小組”的牌子掛在最顯眼的地方。組長是從軍營退下來的趙大哥,臉上帶著一道疤痕,眼神銳利得像刀。
“王鐵匠,你上周遲到三次,早退一次,按規矩,全勤獎沒了,還得扣一天工錢。”趙大哥把考勤表拍在王鐵匠麵前,上麵用紅筆圈出了三個“遲到”和一個“早退”,“彆不服氣,這是剛定的《工匠考勤細則》,自己看第三條。”
王鐵匠撓著頭嘟囔:“不就晚來幾步嗎?活我都乾完了啊。”
“活乾完了就了不起?”趙大哥瞪了他一眼,“工坊不是你家後院,辰時開工就是辰時,差一刻都算遲到!你看看人家李木匠,天天提前一刻鐘到,把工具擦得鋥亮,這個月的全勤獎和績效獎都給他加倍,這就是規矩。”
旁邊的薪資核算員拿著賬本過來,對趙大哥說:“趙哥,這是這個月的技能評級結果,按新章程,五級以上工匠每月多加兩成工錢,還能優先選活兒乾。”
趙大哥接過賬本,在上麵簽了字:“把評級表貼出去,讓所有人都看看!張三打磨的箭頭精度夠了,從四級升五級;李四鑄的鐵鍋總帶砂眼,從三級降二級,工錢跟著降,啥時候合格了再升回去。”
正說著,有工匠跑來說:“趙哥,西邊的熔爐又壞了,王鐵匠說他能修,但要加錢。”
趙大哥皺了皺眉:“讓他修,按《緊急搶修條例》,修好後給他加半天工錢,但必須在天黑前修好,耽誤了明天的活兒,加倍扣錢。”他轉向眾人,提高了音量,“都記好了,新章程裡寫得明明白白,多勞多得,偷懶耍滑的,誰也彆想混日子!”
學堂:先生責任製下的新氣象
學堂被分成了三個教室,門口分彆掛著“啟蒙班68歲)”“進階班912歲)”“預備班1315歲)”的牌子。每個教室門口都貼著一張“家長聯絡簿”,上麵寫著先生的名字、授課內容,還有一行小字:“每周五下午可來校溝通學童情況”。
啟蒙班的周先生正拿著圖文並茂的識字卡教孩子們認“山”“水”,卡片上不僅有字,還有手繪的小山和小溪。“大家看,這就是‘山’,像不像咱們城外的那三座山?”周先生指著卡片,又指了指窗外,“誰能說說,咱們城外的山是什麼顏色呀?”
“綠色!”孩子們齊聲回答,小手舉得高高的,比以前亂糟糟的課堂整齊多了。
進階班的李先生拿著算籌走進來,手裡還拿著一本《先生責任簿》:“昨天讓你們算的‘春耕分配問題’,誰來答?”他點了個舉手的學童,“王二柱,你來說說,李家有五畝地,張家有三畝,兩家合買了一頭牛,該怎麼分攤草料才公平?”
王二柱站起來,手裡拿著算籌比劃:“按地畝算!李家占五份,張家占三份,草料總共八份,李家拿八分之五,張家拿八分之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說得好!”李先生在《責任簿》上給王二柱畫了個小紅花,“記下來,這是你這個月得的第五朵花,月底換獎勵。”
預備班的張先生正拿著工坊送來的圖紙,給學童們講解:“這是工坊新做的織布機圖紙,你們看這個齒輪的比例,用到了咱們上周學的‘比例換算’,誰能算出大齒輪轉一圈,小齒輪轉幾圈?”
學童們立刻拿出紙筆演算,課堂上隻聽見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張先生看著牆上的“家長聯絡簿”,上麵有幾個家長的留言:“多謝先生,我家娃現在會幫著算家裡的開銷了”“麻煩先生多教教圖紙知識,他說將來想當工匠”。
放學時,幾個家長正在看聯絡簿,其中一個笑著對張先生說:“先生,您教的‘daounts家庭賬目)’太實用了,我家娃昨天還提醒我,買布的錢算錯了,真是多虧了您!”
張先生笑著點頭:“這是應該的,您要是發現他有啥沒學好的,隨時在聯絡簿上寫,我一定多留意。”
運轉漸順的小城
傍晚時分,張嬸帶著協調部的文書在市集上巡查,聽見百姓們的議論聲裡少了抱怨,多了笑意。
“今天水井修好了,再也不用跑遠路了!”
“我家娃說,先生現在講課可有意思了,回家還教我認新字呢!”
“聽說了嗎?王鐵匠修熔爐拿了獎金,趙大哥說隻要肯乾,日子就能越來越好!”
張嬸把這些話記在本子上,打算明天彙報給議會。夕陽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長,和工坊煙囪裡冒出的炊煙、學堂窗戶透出的燈光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祥和畫麵。
議會大廳裡,天宇看著新送來的《運轉情況周報》,上麵寫著“本周糾紛投訴量較上月下降七成”“百姓滿意度提升五成”“工坊產能利用率提高三成”。他伸手撫摸著牆上的流程圖,那些彩色的線條仿佛活了過來,帶動著整個小城朝著有序的方向穩步前進。
“這隻是開始。”天宇對身邊的議員說,“下一步,要讓每個環節都像齒輪一樣精準咬合,讓這裡的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活得踏實、有奔頭。”
窗外,工坊的晚班鐘聲響起,學堂的燈籠一盞盞亮起,市集上的攤販哼著小調收攤——這座小城,正在新的運轉節奏裡,慢慢煥發出從未有過的生機。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