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堂的炭火正旺,映得牆上那幅《文化傳承圖譜》愈發清晰。天宇指尖落在圖譜中“節慶習俗”一欄,那裡標注著上巳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旁邊還空白著待填的活動方案。他抬頭看向圍坐的眾人,聲音裡帶著幾分期待:“咱們引了人來,安了家,還得讓大家心裡有個共同的根。我想,借著傳統節慶辦些活動,讓老老少少都參與進來,慢慢就知道咱們的文化是啥樣了。”
這話像顆石子投進水裡,立刻激起漣漪。算學先生推了推眼鏡,率先接話:“天宇大人說得在理!再過五日便是上巳節,古人在這天到水邊祓禊,用蘭草驅邪祈福,還會吟詩作對,很適合咱們現在辦。”他翻出隨身攜帶的《歲時記》,指著其中一頁,“你看,流程不算複雜,核心是‘臨水、佩蘭、祈福’,既能讓大家了解傳統,又不費太多力氣。”
周老先生捋著胡須點頭:“上巳節好啊,正值暮春,草木繁盛,孩子們也能跟著熱鬨。記得我小時候,村裡會在河邊擺上蘭草,長輩帶著小輩洗手,念幾句‘歲歲安康’,簡單又有意義。”
但顧慮也隨之而來。林嫂皺著眉說:“可咱們這兒的人,有華工,有流民,好多人怕是連‘上巳節’三個字都沒聽過。儀式太複雜,他們記不住;規矩太多,又怕嚇著孩子,反倒起了反效果。”
鐵山也跟著點頭:“是啊,工坊的工匠們剛上手乾活,要是活動太費時間,耽誤了工期咋辦?我看還是簡單點好,彆搞那些文縐縐的,讓大家能湊個熱鬨就行。”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漸漸把方向攏到了“簡化”二字上。算學先生在紙上畫著流程,一邊畫一邊念:“第一步,選場地。就用安居區東邊的那條小河,水淺、灘平,孩子們能玩,大人也方便站。”他劃掉“搭建祭壇”的字樣,改成“岸邊擺石案”,“不用搞祭壇,找幾塊平整的石頭當案子,擺上蘭草就行,省錢省力。”
“第二步,備物料。”林嫂接過話頭,在紙上記著,“蘭草可以去後山采,咱們這兒的溪穀邊多的是;還得準備些五彩繩,給孩子們係在手腕上,圖個吉利;再燒些艾草水,代替古人的‘祓禊湯’,洗手時用,驅邪又好聞。”
“第三步,儀式流程。”周老先生提議,“彆搞那些複雜的祝詞,讓我來編幾句簡單的童謠,比如‘蘭草香,溪水長,洗洗手,保健康’,孩子們跟著念,大人聽著也明白。再讓幾個老人帶頭,領著大家在水邊站一站,象征性洗個手,就算完成祓禊了。”
天宇看著紙上的流程越來越清晰,補充道:“還得加個互動環節。讓孩子們采些野花,編成花環戴在頭上;大人們可以聊聊家鄉過這個節的習俗,不管是啥說法,能湊到一塊兒說說話,就是好的。”他看向鐵山,“工坊那邊放半個時辰假,讓大家都能來,耽誤的活計過後補上,不算他們曠工。”
鐵山咧嘴笑了:“這主意好!我讓工匠們提前把活計趕出來,到時候帶著他們去湊個熱鬨,說不定還能編個打鐵的調子,給儀式添點響!”
細節越議越細,很快就敲定了分工:
——天宇帶著兩個衛兵,去勘察小河兩岸的場地,清理岸邊的碎石,確保孩子們玩耍時安全;再讓人去後山采蘭草、割艾草,準備足夠的五彩繩和粗布帕子。
——算學先生負責梳理上巳節的來龍去脈,用大白話寫在紙上,貼在河邊的樹乾上,讓大家知道“為啥過這個節”;再和周老先生一起,把祈福童謠編得更順口些,最好能配上簡單的動作,方便孩子們學。
——林嫂和幾個婦人,負責準備艾草水,用大陶罐燒好,涼到溫熱;再找些舊布,剪成方帕,供大家洗手時用;還要提醒帶孩子的人家,多備件衣裳,免得玩水時弄濕了著涼。
——鐵山去通知工坊的工匠,周老先生去學堂告知學童,林嫂則挨家挨戶告訴安居區的遷來者,讓大家都知道“五日後河邊有熱鬨,帶著孩子來沾沾福氣”。
散會時,算學先生拿著剛寫好的童謠,念給大家聽:“三月三,溪水暖,采蘭草,掛門邊。洗洗手,病不沾,係彩繩,福運添。”孩子們要是在場,保管一學就會。周老先生聽了直點頭:“就這個!簡單好記,還把祈福的意思說透了。”
天宇看著窗外,陽光正好,後山的蘭草應該已經冒出了新葉,小河的水也該暖起來了。他想起剛遷來的那些人,大多臉上帶著拘謹,見了麵隻是點點頭,很少說笑。或許一場簡單的節慶,就能讓他們放鬆下來,知道身邊的人跟自己一樣,都盼著日子平安順遂。
“咱們辦這個節,不是為了複古,是為了讓大家有個由頭聚在一起,”天宇對眾人說,“讓華工知道,這兒的習俗跟他老家的一樣有人重視;讓流民明白,他不再是孤單一人,有這麼多人陪著過日子。這就是認同,是慢慢攢起來的。”
接下來的幾天,安居區和工坊區都透著股忙活的勁兒。衛兵們扛著鋤頭去清理河岸,把碎石堆到一邊,騰出大片平坦的河灘;林嫂帶著婦人在院子裡曬蘭草,空氣中飄著清冽的香氣;算學先生把寫好的“上巳節由來”貼在樹乾上,路過的人都停下腳步看,有人不識字,就湊過去聽彆人念。
有個華工問林嫂:“這節真能保平安?”林嫂笑著說:“信不信在你,反正大家聚在一起熱鬨熱鬨,孩子們高興,比啥都強。”那華工點點頭,轉身去找自家娃,說要帶他去采野花編花環。
天宇路過學堂時,聽見孩子們在念那首祈福童謠,周老先生正教他們做動作——念到“洗洗手”時,就比劃洗手的樣子;念到“係彩繩”時,就摸摸手腕。孩子們笑得咯咯響,連最害羞的娃都跟著比劃。
離上巳節還有兩天,河灘上已經堆好了石案,陶罐裡的艾草水散發著暖意,蘭草捆成一束束,等著被擺出來。天宇站在河邊,看著這一切,仿佛已經能聽到孩子們的笑聲、大人們的談笑聲,還有鐵山說的“打鐵調子”,混在溪水聲裡,熱鬨又安穩。
他知道,這隻是一場小小的活動,卻像一顆種子。隻要認真去辦,讓每個人都覺得“這是咱們的節”,認同就會慢慢發芽,長成能遮風擋雨的大樹。而他們要做的,就是小心嗬護這顆種子,讓它在這片土地上,紮下根去。
夜幕降臨時,河邊的石案旁亮起了一盞油燈,是林嫂特意留下的,怕夜裡有人不小心撞到。燈光映在水麵上,晃悠悠的,像在為即將到來的節慶,悄悄搖起了前奏。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