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格局穩固,基業初成_穿越1858年的澳洲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1858年的澳洲 > 第300章 格局穩固,基業初成

第300章 格局穩固,基業初成(1 / 1)

晨光穿透華夏城的箭樓時,最先蘇醒的是工坊區的蒸汽聲。鐵匠坊的高爐率先噴出白霧,把“華夏鐵器”的銘牌鍍上一層金邊;織布坊的機杼聲像春蠶啃食桑葉,織出的棉布正被夥計們卷成捆,等著商隊來運;連最偏僻的陶器坊都飄出釉料的香氣,新出窯的青瓷碗上,“華夏”二字的印章清晰可見。兩萬常住人口的呼吸與器物的運轉交織在一起,讓這座城有了脈搏般的節奏。

一、工坊集群:從自給自足到貨通四方

“這批犁鏵得趕在春耕前送出去!”鐵匠坊的老王頭敲著鐵砧,火星濺在“日產百件”的木牌上。牌上的數字還很新,上個月剛從“五十件”改過來——自打三個南方鐵匠帶著“灌鋼法”的手藝加入,工坊的效率就翻了倍。旁邊的學徒們輪著揮錘,把燒紅的鐵坯鍛打成弧形,冷卻後套上木柄,就是周邊農戶搶著要的“華夏犁”。牆角的賬本記著:僅上月,就有二十支商隊來訂農具,最遠的來自三千裡外的漠北。

織布坊的熱鬨藏在細密的經緯裡。李大姐踩著改良後的飛梭機,腳腕上的銀鈴隨著動作輕響:“新來的姐妹們學著點,這‘萬字紋’織在被麵上,南邊的商戶給價高一成!”二十台織機整齊排列,織出的棉布分了三等:粗布供城內百姓做衣裳,細布染成靛藍色賣給行腳商,最精美的提花布則用木箱裝著,要送去京城的綢緞莊。庫房裡的賬本堆得比人高,管事核對著發貨單,筆尖劃過“銷往青州”“銷往揚州”的字樣,笑著說:“以前咱愁布不夠穿,現在愁馬車不夠用!”

陶器坊的窯口剛打開,西域來的商人就湊了上去。“這批青瓷碗要五十箱!”商人操著生硬的中原話,指著碗底的印章,“有‘華夏’印的,在波斯能換兩倍價錢!”陶匠老張頭摸著胡須笑,手裡的刻刀在新坯上刻下纏枝紋——這紋樣是他跟新來的江南畫匠學的,果然受歡迎。窯邊的泥料堆得像小山,來自各地的陶土貼著標簽:“驪山黏土”“太湖淤泥”“嶺南紅土”,都是商隊們帶來的“見麵禮”,隻求能優先拿貨。

工坊區的石板路被車輪碾出淺痕,每天清晨都有商隊在門口排隊。管事們拿著“號牌”維持秩序,上麵寫著“鐵器隊”“布匹隊”“陶器隊”,輪到的商隊就喊著號子卸貨:“一、二、三——起!”把空木箱搬下來,再把裝滿的箱子裝上去,車轍裡的水窪映出他們汗濕的臉龐,也映出“華夏工坊”的匾額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二、市議會:從臨時議事到製度紮根

“上月賦稅入庫三千兩,其中商稅占六成。”議會堂裡,賬房先生把算盤打得劈啪響,麵前攤著的賬冊分了“農稅”“商稅”“工坊稅”三欄,每欄都用紅筆標著“盈餘”。議事的長椅上坐滿了人:有農耕區推舉的李大叔,手裡攥著記錄收成的賬本;有工坊區的老王頭,腰間彆著鐵匠錘;還有市集區的張屠戶,油乎乎的圍裙沒來得及換。

“商稅漲了,是不是該給守城的弟兄們加月錢?”張屠戶嗓門洪亮,震得窗紙沙沙響。他剛當選市集代表,每次發言都替小商販們說話。

“我同意!”李大叔接話,“上月修水渠,守城隊幫著挖溝,手都磨破了,是該加錢。”

老王頭點頭附和:“工坊的學徒工錢也該調調,現在來學手藝的娃多了,得讓他們能養家。”

坐在主位的老石匠敲了敲桌子:“加月錢的事定了,從本月起,守城隊每人每月加二百文,工坊學徒加一百五十文。”他翻開另一本冊子,“另外,學堂要擴修,東邊的空地夠蓋三間新教室,大夥看怎麼安排?”

“我捐十根木料!”老王頭拍著胸脯,“鐵匠坊出力氣,免費打門窗鐵活!”

“我捐五十斤紅糖!”張屠戶笑著說,“給孩子們當零食。”

李大叔也說:“農耕區捐五十袋新米,讓先生們煮粥喝。”

不到半個時辰,擴修學堂的木料、人工、吃食就全湊齊了。賬房先生在“民生支出”欄下記著:“學堂擴修,眾議通過,本月動工。”

角落裡的“民聲箱”又被塞滿了紙條。有商販問“能不能在市集搭涼棚”,有農戶說“河渠該清淤了”,還有孩童用歪歪扭扭的字寫著“想要蹴鞠”。負責開箱的小吏逐條念著,議會成員們邊聽邊記,能當場定的就當場拍板,需要商量的就記在“待議”欄裡。夕陽斜照進議會堂時,大部分紙條都有了著落,隻剩下一張寫著“想在城外種果樹”的紙條,被老石匠標上“明日實地考察”。

三、學堂教化:從啟蒙識字到文脈傳承

“人之初,性本善……”清晨的學堂裡,朗朗書聲撞在梁上,又彈回來落在孩子們的發髻上。周先生站在講台上,手裡的戒尺輕輕點著黑板,上麵用紅粉寫著《三字經》。底下的學生坐得筆直,有穿粗布短打的農家娃,有穿綢緞的商戶子,還有幾個頭發花白的老人——他們是來補“掃盲課”的,手裡的木牌上寫著自己的名字,一筆一劃都很認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華夏’二字,怎麼解?”周先生的問題剛出口,坐在前排的小柱子就舉手:“我爹說,‘華’是花,‘夏’是大,合起來就是‘像花兒一樣長大’!”惹得哄堂大笑。

周先生笑著擺手:“說得好!再聽我說——華,是衣冠華美;夏,是禮儀之大。合起來,就是咱們講究衣冠、懂禮儀的族群。”他指著牆上的地圖,“你們看,從這裡到東海,從這裡到漠北,住的都是咱們華夏人,都要學禮儀、明道理。”

後院的成人班更熱鬨。張屠戶正跟著賬房先生學算賬,算盤打得“劈裡啪啦”響:“一斤肉賣三十文,十斤就是三百文……對不?”旁邊的陶匠老張頭在練寫“華夏陶器”四個字,毛筆在紙上洇出墨團,他就用布擦掉重寫,說“不能讓外人笑話咱沒文化”。最角落裡,幾個商隊的夥計在學算術,他們要去遠方送貨,得會算路程、算價錢,先生正教他們“一千裡路,每天走五十裡,多少天能到”。

學堂的藏書閣漸漸滿了。除了《三字經》《百家姓》,還有新來的先生帶來的《農桑輯要》《營造法式》,甚至有西域商人送的《西域圖誌》。管事的先生把書分類上架,貼著“農事”“手藝”“地理”的標簽,學生們可以自由借閱。小柱子借了本《百工圖》,正纏著老王頭問“這打鐵的火候怎麼看”,老王頭就拉著他去鐵匠坊實地教學,說“看書不如上手練”。

傍晚的操場上,孩子們在玩“投壺”,靶子是用陶罐做的,箭矢是木杆削的。周先生站在旁邊看,忽然說:“投壺練的是心穩,就像做人做事,得沉得住氣。”孩子們似懂非懂地點頭,投得更認真了。不遠處,幾個老人在教年輕人編草繩,嘴裡念叨著“慢工出細活”,聲音混著書聲飄向遠處。

四、城與人:基業藏在煙火裡

華夏城的暮色總帶著暖意。市集上,張屠戶的肉案前還圍著人,他麻利地切著肉,說“今天新殺的豬,給孩子做紅燒肉正好”;李大叔挑著菜擔子往家走,筐裡的青菜沾著露水,是給學堂的先生們送去的;老王頭的鐵匠坊還亮著燈,他在給兒子打一把小匕首,說明天是孩子的生辰。

守城的衛兵換崗了,新上崗的衛兵接過長矛,老衛兵叮囑:“西邊的河渠邊多看看,昨晚有孩子掉了隻鞋。”商隊的夥計們在客棧門口卸貨,掌櫃的端來熱茶:“今晚住我這兒,給你們算便宜點,明天一早再趕路。”學堂的窗戶還亮著,周先生在批改作業,紅筆圈出“華夏”二字寫得好的,旁邊畫個小笑臉。

老石匠站在城樓上,看著滿城燈火,手裡摩挲著新刻好的石碑。碑上寫著“華夏城三百章”,底下刻著密密麻麻的名字——有最早來的拓荒者,有後來的工匠、農戶、商人,還有剛入學的孩童。風從耳邊吹過,帶著織布坊的棉香、鐵匠坊的鐵腥氣、市集的肉香,還有學堂飄來的墨香。

“爹,這碑立在哪兒?”兒子捧著油燈過來問,燈光照亮他年輕的臉龐。

老石匠指著城中心的廣場:“就立在那兒,讓每個人都看得見——這城,是大夥一磚一瓦建起來的;這基業,是每個人的日子堆起來的。”

夜色漸深,工坊的機器聲慢了下來,學堂的燈一盞盞熄滅,隻有議會堂還亮著最後一盞燈,賬房先生在核對著新到的商戶名冊,筆尖劃過紙麵,留下“華夏城,人口兩萬一千七百五十六”的字樣。窗外,巡邏的衛兵哼著新編的歌謠:“華夏城,城牆高,住滿咱同胞;白天忙,夜裡笑,日子節節高……”

歌謠聲裡,華夏城的輪廓在月色中愈發清晰,像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根係紮在每個居民的日子裡,枝葉伸向更遠的天空。

喜歡穿越1858年的澳洲請大家收藏:()穿越1858年的澳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始皇彆鬨!我就吹個牛你當真了? 離之星 一無所有到背景通天,我龍騰大夏 出軌的妻子怎麼可能原諒 重生88:踹掉渣女後,我成為億萬富豪 孔然短故事小說集 星空高武:從清掃隊開始殺穿星河 都市農夫:蛟龍高考渡劫,我渡它 魔靈塔打雜三年,我偷偷成仙了 70年代:我用醫術養家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