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為卷,奮鬥為筆。當第三圈年輪刻上縣委大院裡的梧桐樹,秦宇軒在康南的三年,已悄然化作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這不是一份寫在紙上的彙報,而是寫在百姓笑靨裡、寫在城鄉變遷中的溫暖之中。
秋陽透過窗欞,在秦宇軒的辦公桌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桌角那本陪伴他三載的工作筆記,扉頁上“民生無小事”的墨跡,依稀可見初來時的鋒芒,如今更添了幾分歲月淬煉後的沉穩與堅韌。
這三年,始於一場刮骨療毒般的自我革新。張茂林案的塵埃早已落定,但它所激起的改革漣漪,卻持續滌蕩著康南的每一個角落。曾經因監管漏洞而蒙塵的民生工程領域,如今已建立起一道堅實的“防火牆”。在新落成的安置社區,每一棟樓宇的醒目位置,都鑲嵌著一個獨特的“身份標識”——工程質量追溯碼。居民隻需輕鬆掃碼,建材來源、檢測報告、施工環節、監理記錄便一目了然,陽光照進了曾經隱秘的角落。縣住建局的檔案室,往日裡堆積如山的卷宗台賬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實時跳動數據的電子監管平台。三年來,“零投訴”成為康南民生工程質量最有力的注腳。這一切,始於秦宇軒在某個深夜敲下的一行關鍵批示,成於其後無數個燈火通明的夜晚,他與相關部門一遍遍推敲、打磨,將監管的籬笆紮得密不透風。
“政策要沾泥土、帶露珠。”林致遠書記的這句囑托,被秦宇軒奉為圭臬。他堅信,最鮮活的智慧深植於大地,最迫切的訴求來源於民間。於是,康南的農村改革,將“指揮部”前移到了田間地頭和農家院落。
他的足跡,遍布全縣12個鄉鎮、89個行政村。在聽取一位老農關於“望天田”的歎息後,“小農水”改造被提上日程。但錢從何來?他創新思路,推動項目與村集體合作社深度綁定,引入社會資本,同時讓村民成為工程的“主人翁”和監督員,一舉破解了資金與管理難題。麵對大量留守老人的寂寞與無助,他盤活全縣23處閒置校舍資源,將其改建成充滿溫情的“村級幸福院”,並聯動縣鄉醫療機構,將定期的義診服務送到老人身邊。一碗熱飯,一次問診,一聲問候,讓夕陽時光重煥光彩。
這些帶著濃鬱“康南泥土氣息”的改革,或許沒有響亮的口號,卻精準滴灌了百姓最焦渴的心田。去年底的民意調查數據顯示,康南農村群眾的滿意度躍升了28個百分點——這不僅是數字的攀升,更是民心向背的生動寫照。
民生工作的溫度,往往蘊藏於細微之處。
向陽小學的那片操場,如今是孩子們歡樂的海洋。紅色的塑膠跑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與孩子們奔跑躍動的身影交織成最富活力的圖景。秦宇軒下鄉路過時,總會駐足片刻。柵欄外,他仿佛還能看見當年那個紮著羊角辮的小女孩,眼中閃爍著期盼兌現後的明亮光芒。這光芒,是他砥礪前行的不竭動力。
老城區的街巷,也曾是居民心中的一抹愁緒。入夜後,昏暗的光線下,斑駁的牆垣更顯寂寥。如今,暖白色的新式路燈如珍珠般串聯起條條街巷,不僅照亮了腳下的路,更溫暖了晚歸人的心。社區廣場上新添的健身器材旁,總是聚集著休閒的居民,下棋對弈的專注,閒話家常的輕鬆,連同孩子們的笑聲,彙成了最動聽的市井交響曲,一直飄向街角那家煙火氣十足的早餐鋪。
一個平常的午後,一封輾轉而來的信,放在了秦宇軒的案頭。信封上的字跡稚嫩而認真,寄自一個偏遠的山村。
“秦書記,我們村頭的水渠修得可結實了,今年稻田喝足了水,收成比去年多了兩成哩!娃兒們去鎮上上學,村口就有了公交站,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起床,踩著泥巴路擔心摔跤了……”
他輕輕放下信紙,目光投向窗外。遠處,新城區的塔吊勾勒著發展的天際線;近處,鄉村的田野鋪展著豐收的金黃。整座康南縣城,仿佛一個有機的生命體,正在秋日的暖陽下,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蓬勃生長。
秘書小陳輕叩門扉,送來最新一份民生項目進度表:“書記,下一批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的方案已經通過評審,下周就可以開始入戶征集意見了。”
秦宇軒接過文件,流暢地簽下自己的名字。筆尖與紙張接觸的瞬間,傳遞出一種毋庸置疑的堅定。他深知,三年的成績,隻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逗號。筆記本裡那些待辦的民生事項,百姓眼中那些未曾說出口的期待,才是他未來征程上永恒的坐標。
縣域反腐,是為發展掃清障礙的雷霆手段;鄉村改革,是為民生鋪就坦途的春風化雨。而這一切的出發與歸宿,始終如一——那就是康南千家萬戶門楣下,日益增多的、發自內心的滿意笑容。
為民之路,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秦宇軒的答卷,永遠書寫在康南的大地上,書寫在百姓的心坎裡。
喜歡寒門的仕途傳奇請大家收藏:()寒門的仕途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