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的風,比關中更烈。龐統喬裝成西域商人,帶著兩名精通羌語的親兵,沿著祁連山北麓的古道前行。黃沙漫過馬蹄,遠處的雪山在烈日下泛著冷光,他此行的目的,是拜見羌胡最大的部落首領——徹裡吉。
自曹操平定涼州後,羌胡部落雖表麵臣服,卻一直受曹魏官吏的壓榨。龐統料定,若能以恩義相結,許以實惠,定能爭取到他們的支持,讓涼州成為北伐的右翼屏障。
三日後,他們抵達徹裡吉的營帳外。帳前的羌兵手持彎刀,眼神警惕,直到通譯說明來意,又奉上蜀錦與茶葉——這些在涼州極為稀缺的物品,才被引入帳內。
帳中,徹裡吉斜倚在虎皮椅上,身後站著十餘位部落長老。他打量著眼前的“商人”,見其雖著布衣,卻目光銳利,不似尋常商販,便開門見山:“你不是西域來的,說吧,蜀漢派你來做什麼?”
龐統坦然一笑,取下頭上的帷帽:“在下龐統,蜀軍師中郎將。此次前來,是為部落與蜀漢的生路而來。”他將一份輿圖鋪在案上,指著涼州與關中的交界處,“曹魏視羌胡為草芥,年年強征牛羊,歲歲抓壯丁,若再忍下去,部落遲早會被榨乾。而蜀漢,願與首領結為盟友,互不侵擾,且每年贈你蜀錦千匹、茶葉萬斤,助你部落興旺。”
徹裡吉眼中閃過一絲動搖,身旁的長老卻冷聲道:“蜀軍遠在關中,若曹魏來攻,你們能救我們嗎?”
“不僅能救,還能助你們報仇。”龐統語氣堅定,“若首領願與蜀漢結盟,我可奏請陛下,封你為‘涼州羌胡校尉’,統管涼州各部。待北伐大軍東進,你們可出兵牽製涼州魏軍,事成之後,曹魏所占的草場,儘歸部落所有。”
這番話戳中了徹裡吉的心思。他沉默片刻,突然拔出彎刀,將刀尖抵在輿圖上的涼州地界:“我信你一次!但若蜀漢食言,我必率所有部落,與你們血戰到底!”
龐統也站起身,與徹裡吉擊掌為誓:“若違此約,我龐統必死於亂箭之下!”
結盟之事既定,徹裡吉留龐統在部落中暫住三日,商議具體對策。期間,龐統親眼見部落子弟因缺糧而麵黃肌瘦,更有老人因無藥醫治而病逝,心中愈發堅定——必須儘快打通蜀漢與涼州的補給線。
三日後,龐統啟程返回關中。行至半途,卻遇到一支曹魏的巡哨騎兵。為首的魏將見他們攜帶的蜀錦,厲聲喝問:“你們是何人,為何攜帶蜀漢之物?”
龐統臨危不亂,笑著遞上偽造的西域商契:“將軍誤會,我們是從西域來,途經蜀漢邊境時,用馬匹換了些蜀錦,準備去長安販賣。”
魏將半信半疑,正要上前搜查,身後突然響起馬蹄聲——徹裡吉派來的羌兵及時趕到,假意與魏兵爭執,趁其不備,龐統與親兵策馬衝出,一路疾馳,終於脫離險境。
回到長安時,諸葛亮早已在州牧府外等候。聽聞結盟成功,他大喜過望:“士元此行,險之又險,卻為北伐添了一大助力!如今涼州有羌胡牽製,我們便可專心應對洛陽的魏軍了。”
正說著,斥候送來急報:司馬懿已接替曹真,率領八萬大軍,進駐潼關,兵鋒直指關中。
龐統接過急報,眉頭微挑:“司馬懿果然來了。此人善守,又極能隱忍,不可小覷。”他走到輿圖前,指尖在潼關與長安之間的華陰城一點,“華陰城是潼關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我們需在此處布下防線,再讓羌胡出兵攻打涼州的天水郡,逼司馬懿分兵。”
諸葛亮點頭讚同:“我這就調魏延率軍三萬,駐守華陰;再派使者去涼州,告知徹裡吉,按約定出兵。”
夜色漸深,州牧府的燈火依舊明亮。龐統與諸葛亮對著輿圖,仔細推演著每一步對策。他們知道,與司馬懿的對決,將是北伐以來最艱難的一戰。但此刻,關中穩固,涼州結盟,將士齊心,他們有信心,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與曹魏的最強對手,一較高下。
窗外,星光點點,映照著案上的漢旗。龐統望著輿圖上長安到洛陽的直線,眼中閃過一絲銳光——司馬懿,這一戰,定要讓你知道,興複漢室,絕非空談。
喜歡如果是龐統指揮蜀漢北伐請大家收藏:()如果是龐統指揮蜀漢北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