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宮的偏殿內,司馬懿一身素甲,躬身立於殿中。他剛從撤軍途中趕回洛陽,風塵仆仆的臉上帶著難掩的凝重——夏侯霸歸降蜀漢的消息,是他在回洛途中收到的,這比壽春兵敗更讓他心驚。
“臣司馬懿,參見陛下,壽春兵敗,罪該萬死!”司馬懿俯身叩首,聲音低沉。
禦座上的曹叡看著他,眼中雖有怒意,卻也知道此刻不是追責之時,沉聲道:“起來吧。壽春之敗暫且不論,夏侯霸歸降蜀漢,我軍布防儘泄,你可有應對之策?”
司馬懿起身,走到殿中輿圖前,手指點在長安與洛陽之間的防線:“夏侯霸熟知我軍軍情,尤其是長安、潼關的布防細節,他歸降後,蜀軍必然會針對性調整攻城策略。臣建議,即刻調整三處布防:第一,令長安守將曹爽,放棄外圍據點,集中兵力守內城,同時燒毀城外糧草,不給蜀軍可乘之機;第二,調潼關守軍增至三萬,加固城牆,增設箭樓,防止蜀軍繞過長安奇襲洛陽;第三,派夏侯威夏侯霸堂弟)率軍駐守弘農,監視蜀軍動向,若長安危急,可伺機襲擾蜀軍糧道。”
曹叡俯身看著輿圖,眉頭漸漸舒展——司馬懿的調整,恰好避開了夏侯霸已知的舊布防,算是暫時彌補了軍情泄露的漏洞。
“此策可行。”曹叡點頭,又追問,“那下一步,如何應對蜀軍的長安攻勢?總不能一直被動防守。”
司馬懿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繼續道:“臣有兩步計劃。第一步,‘疲敵之策’——派輕騎小隊,日夜襲擾蜀軍糧道,讓龐統首尾不能相顧;同時散布謠言,說遼東公孫淵已起兵攻蜀,動搖蜀軍軍心。第二步,‘借力之策’——再派使者赴建業,許東吳‘長江以北三城’,讓孫權出兵攻廬江,迫使龐統分兵東線,減輕長安壓力。”
“孫權會答應嗎?”曹叡疑慮道,“此前鄧芝已穩住東吳,他們未必會再與我軍聯手。”
“孫權雖與蜀漢結盟,卻始終忌憚蜀軍強盛。”司馬懿語氣篤定,“若我們許以更大利益,再點明‘蜀軍若破長安,下一步必吞東吳’,他必會心動。即便孫權不出兵,隻要他在濡須口增兵施壓,龐統便不得不分兵防備,這對我們而言,已是有利。”
曹叡沉思片刻,終於頷首:“就依你之計。布防調整的旨意,朕即刻簽發;聯絡東吳、襲擾糧道的事,也交由你統籌——司馬懿,這一次,你若再敗,朕便再無信任可予。”
“臣定不負陛下所托!”司馬懿躬身領命,眼中閃過一絲決絕。他知道,夏侯霸的歸降讓曹魏陷入被動,若不能扭轉戰局,不僅他自身難保,曹魏的江山更是危在旦夕。
退出偏殿後,司馬懿即刻召集心腹將領,部署襲擾蜀軍糧道的任務,又親自挑選使者,前往建業遊說孫權。短短一日內,曹魏的新布防旨意傳遍長安、潼關、弘農三地,守軍連夜行動,放棄外圍、加固城防,整個西線防線瞬間緊繃起來。
而此時的長安蜀軍帥帳內,龐統已收到魏軍調整布防的探報。他看著輿圖上的新標記,對馬良笑道:“司馬懿果然老謀深算,知道夏侯霸泄露了舊布防,立刻改弦更張。不過,他的‘疲敵’與‘借力’之計,早在我意料之中。”
馬良疑惑道:“軍師早已料到?”
“夏侯霸歸降後,司馬懿必然會防備軍情泄露,調整布防是必然;至於襲擾糧道、遊說東吳,更是他慣用的手段。”龐統指尖點在糧道沿線,“傳我命令,讓趙雲從壽春調兩千兵力,沿糧道巡邏,多設暗哨;再給鄧芝傳信,讓他在東吳多留幾日,密切關注孫權動向,若曹魏使者抵達,務必設法阻撓。”
軍令傳出,蜀軍的應對部署迅速落地。與司馬懿的被動調整不同,龐統的應對從容不迫——夏侯霸的歸降不僅帶來了軍情,更讓他摸清了司馬懿的應對邏輯,接下來的長安之戰,蜀漢已占得先機。
喜歡如果是龐統指揮蜀漢北伐請大家收藏:()如果是龐統指揮蜀漢北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