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清晨,他正在院中指點竹茹辨認藥材,忽見幾個少年在門外踟躕,為首的正是鄰家小子阿寶。
“許郎中...”阿寶怯生生開口,“我們想學醫,您能教教我們嗎?”
許清安這才想起,自《藥詩琴佐輔》框架完成後,來求教的人越發多了。不僅有病患,還有許多想學醫的少年。
保安堂一方天地,已容不下這許多求學之心。
他溫和道:“學醫艱苦,非一日之功。你們可能堅持?”
少年們齊聲道:“能!”
許清安目光掃過這些充滿期盼的臉龐,心中忽有所動。醫道傳承,貴在後繼有人。與其獨善其身,不如廣育桃李。
於是在保安堂後院開設“杏林堂”,專收願學醫的少年。消息傳出,報名者絡繹不絕。許清安細加挑選,最終收了十二個弟子,年齡從十二到十六不等,多是貧寒子弟。
開學第一課,許清安不教藥性,不授方劑,而是帶著弟子們來到青芝山。
春山如笑,藥草芬芳。許清安指著漫山遍野的草木道:“學醫先識藥,識藥先知性。每株草藥都有靈性,需用心去聽,去感。”
他讓弟子們閉目靜坐,感受山間氣息。阿寶最先驚呼:“我聞到薄荷的清涼!”另一個叫芸娘的女孩細聲道:“我感覺到了茯苓的沉穩...”
許清安頷首:“這便是藥性感知的初階。日後你們會聽到更多藥語。”
回到杏林堂,他根據弟子們的特質因材施教。
阿寶嗅覺靈敏,專攻藥材鑒彆;芸娘心思細膩,學習脈診針灸;還有個叫石頭的少年力大心細,適合學習正骨按摩...
教學之餘,許清安將《藥詩琴佐輔》的驗證工作分派給弟子們。有的負責記錄病例,有的協助整理文獻,還有的幫忙校對勘誤。
孩子們在實踐中成長極快。
這日,芸娘在協助診治一個失眠老嫗時,忽道:“師父,我覺得這位婆婆宜配《陳風·月出》之詩。”
許清安訝然:“為何?”
芸娘細聲道:“婆婆麵帶憂思,似有懷人之痛。《月出》皎皎,照人無眠,正合其境。”
許清安試之,果然效佳。於是在《藥詩譜》“因人篇”中添上一筆:“癸亥年三月十二,芸娘見:憂思失眠,宜配《月出》之詩。可再驗。”
他越發覺得,教學相長,此話不虛。弟子們的純真視角,往往能見成人所未見。
端陽節時,許清安帶弟子們采艾製錠。孩子們一邊勞作,一邊吟唱《詩經》中的采藥歌謠:“采采卷耳,不盈頃筐...”“於以采蘩?於沼於沚...”
歌聲朗朗,藥香陣陣。許清安忽有所悟:醫道傳承,不僅在授業解惑,更在薪火相傳。這些歌謠傳了千年,藥草采了百代,而仁心仁術,也該如是傳承。
夏日炎炎,杏林堂卻清涼宜人。弟子們每日晨起誦讀醫經,上午隨診見習,下午辨藥實操,晚間則整理日間所學。許清安要求每人每日需寫“醫道劄記”,記錄心得疑問。
阿寶在劄記中寫:“今日識得丁香,其香濃烈。師父言能溫中降逆,吾覺其性如《鄭風》熱烈之情...”許清安批注:“比喻新奇,可深入體會。”
芸娘則記:“診一心悸患者,脈如雀啄。忽憶《詩經》‘惴惴小心,如臨於穀’之句,或可形容此脈。”許清安嘉許:“善於聯想,可繼續觀察。”
最讓許清安驚喜的是石頭。這少年雖不善文墨,卻有一雙巧手。正骨按摩時,竟能憑手感感知氣血淤堵之處。
許清安特許他專攻此道,將《黃帝內經》中按摩導引之法傾囊相授。
中秋時節,許清安開始讓弟子們獨立處理簡單病例。第一個坐診的是阿寶,緊張得手直發抖。來的是個感冒孩童,阿寶細心問診後,開出紫蘇生薑湯。
許清安在旁靜觀,待患者離去方道:“方藥無錯,卻忘了一事。”
阿寶惶惑:“請師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