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燃把那根咬得發軟的棒棒糖棍吐進桌角的空瓶裡,發出一聲輕響。屏幕上的時間軸已經重新排布完畢,三條由“觀眾心理建模”能力標記出的核心片段被前置,像三顆釘子牢牢楔進敘事開頭。
他沒急著導出成片,而是點開係統界麵,心念一動調出未來直播間。畫麵一閃,是兩天後某短視頻平台熱搜榜的截屏:“那個說想放鉛筆盒的孩子後來怎樣了?”高居第七位,評論區熱評第一寫著:“我替他回了,新書桌第三個抽屜專門留給了妹妹的蠟筆。”
他收回視線,手指在鍵盤上敲下指令:“生成互動文案模板,關鍵詞——童年、書桌、未完成的願望。”
周小胖正抱著一包薯片哢嚓哢嚓嚼著,見狀湊過來:“又要整活?這次不搞技術流了?”
“技術流救不了播放量。”陳星燃把生成的幾條文案掃了一眼,選中一條,“現在得讓人願意點進來,還得留下點啥。”
他將剪輯好的新版預告片上傳平台,附上文案:“你小時候最想要的一張書桌,長什麼樣?留言區交給你了。”
“這能火?”周小胖半信半疑,“又不是明星八卦。”
“人總記得自己缺過什麼。”陳星燃點了發布,順手把一瓶冰可樂甩給周小胖,“去,私信那幾個育兒博主和情感號,把花絮片段發他們一份,就說‘隨便轉,彆署名也行’。”
周小胖接住可樂,眼睛一亮:“無名英雄流打法?狠啊。”
話音未落,秦叔的視頻窗口彈了出來,背景還是那麵白板,上麵多了幾道紅藍交錯的連線圖。
“剛做完流量溯源。”他的聲音帶著點熬夜後的沙啞,“你們這個版本上線十分鐘,自然點擊率比前三期平均高出百分之三十七,但推薦位卡在腰部流量池,沒衝上去。”
“意料之中。”陳星燃點頭,“平台算法認爆點,我們這版太靜了。”
“靜不代表沒力。”秦叔推了推眼鏡,“我看了那段漏水的空鏡,三秒黑屏加水滴聲,配上後麵孩子說‘爸爸走後,媽媽就沒睡過整覺’,情緒是疊上去的。這種結構,適合慢熱破圈。”
“那就幫它熱起來。”陳星燃打開私信列表,幾條已讀回執跳了出來——都是他之前聯係的中腰部博主。
不到半小時,第一條轉發出現了。
一個粉絲八十萬的親子博主發了段一分鐘剪輯,標題就一行字:“她放棄了夢想廚房,換來了媽媽的安全。”
視頻裡,那位母親站在新裝修的封閉式廚房門口,鏡頭緩緩推進。她說:“設計師問我想要開放式嗎,我說算了。我媽腿不好,油煙嗆得她咳,萬一滑倒……我不敢賭。”
評論區瞬間炸開。
“淚目,我家也是老人同住,裝修時全按安全來。”
“不是不想美,是不敢冒險。”
“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家庭。”
陳星燃盯著數據麵板,播放量曲線開始緩慢爬升,像一輛終於掛上檔的舊車,逐漸提速。
周小胖突然從副機前蹦起來:“燃哥!豆瓣開分了!7.8!比上期高了1.3!”
“多少短評?”
“快兩千了,而且差評裡‘造假’這個詞出現頻率斷崖式下降。”
秦叔那邊也傳來消息:“星耀控製的幾個影評大號開始反撲了,剛發了三篇新文,標題全是‘刻意煽情’‘販賣苦難’‘過度消費普通人’。”
“來了。”陳星燃冷笑一聲,手指在觸控板上滑動,“讓他們吵。”
他沒刪帖,也沒下場對罵,而是把評審團裡那位提出“封閉式廚房”建議的母親采訪原片單獨剪了一版,去掉背景音樂,隻保留同期聲。女人說話時語氣平淡,甚至有點疲憊,但每一句都紮在現實的土壤裡。
他把這個視頻丟進了內部協作群,附言:“把這個推給所有合作媒體,不限領域,尤其是家裝、養老、社區服務類。”
不到兩小時,這個視頻被一位百萬粉的育兒大v轉發,配文:“我們總說要給孩子最好的,卻忘了父母也需要被保護。”
破圈了。
社交平台的討論風向悄然轉變。從最初的“是不是劇本”,到“原來裝修還能這樣考慮”,再到“我家老人也怕摔,有沒有防滑地磚推薦”。
話題不再糾纏於真假,而是延伸到了真實生活裡那些被忽略的細節。
周小胖刷著評論笑出聲:“有人問能不能出一期‘為老人改造衛生間’專題,還了我們官號。”
“記下來。”陳星燃頭也不抬,“下期備選題。”
秦叔的聲音從視頻裡傳來:“水軍賬號的聯動性越來越明顯,同一時間段集中發布相似措辭,ip集中在兩個數據中心。我已經整理好證據包,隨時可以對外公開。”
“先壓著。”陳星燃叼起一顆新糖,“他們越跳,觀眾越清醒。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打嘴仗,是讓內容自己說話。”
他說完,點開後台的觀眾反饋係統。新一輪評審意見正在上傳,第一條就是個年輕工程師寫的:“建議增加材料成本明細,很多人關心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