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既是藏族古名,又是藏族所建的古國名,現代的藏族即淵源於吐蕃。
吐蕃原居西羌之地(青藏高原),從事農業和牧業,初無文字,靠結繩記事。
戰國時期,西北地區的部分羌人,如發羌、唐羌、迷唐等都陸續南遷,與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孟族相融合,繁衍發展,形成了吐蕃族。
5世紀以前,吐蕃還處於原始氏族公社階段。
6世紀時,青藏高原上出現了眾多的部落,
其中,一支活動於雅魯藏布江中遊雅隆河穀的部落,叫犛牛部!
而建立吐蕃王朝的,正是活動在雅隆河穀的犛牛部,
統一犛牛部各部落的首領,叫棄聶棄讚普。
“讚普”是雄強丈夫的意思,從此以後,讚普一詞,成為了吐蕃君長的尊稱。
從棄聶棄讚普開始,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製度,
等第八世讚普布袋鞏甲以後,吐蕃社會獲得了較快的發展,逐漸由原始社會過渡到了奴隸社會。
公元6世紀時,吐蕃逐漸興起於今西藏山南地區,並由部落聯盟,完成了向奴隸製政權的轉變。
到鬆讚乾布的父親是囊日鬆讚時期,
先後兼並蘇毗等部落,將岩波地區更名為澎域今拉薩以北),奠定了吐蕃統一的基礎。??
同時,引入漢地曆算、醫藥技術,發展生產,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麵積;馴化野牛、野驢、野馬為飼養牲畜,以大力農牧業,
並首次從北方獲取食鹽,推動社會經濟進步。??
又增設內相、外相官職,推行“論功行賞”製度,封賜土地和奴隸以鞏固統治。??
是時,庶民百姓和韋·義策等人上其尊號為“讚普”意為雄強之丈夫),並以其“政比天高,盔比山堅”,尊稱為“囊日鬆讚”意為天山讚普)。
此乃為“讚普”二字出現之始,其之上曆代讚普均為後人所追封!
後被致毒暗害而死,其子鬆讚乾布繼位。
鬆讚乾布繼位後,以武力征服了藏東北強大的蘇毗、羊同、香雄等部,統一了西藏中東部地區,
之後將統治中心從山南,遷到邏些(今拉薩),
大約在唐太宗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建立起了吐蕃王朝。
由於尺鬆讚對藏族曆史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他死後,藏族人民追思他的功績,尊崇其品德,追諡他為“乾布”,意為大德,
所以藏族文史典籍都稱他為“鬆讚乾布”,即“莊嚴大德王”。
鬆讚乾布統一西藏中東部地區後,為適應經濟和政治的需要,積極發展生產,創立文字、藏曆,製定官製、軍製及有關土地、牧畜、計量等製度,締造了強盛的吐蕃王朝。
鬆讚乾布,按照藏族的傳統,是吐蕃王朝第33任讚普,
但實際上卻是吐蕃王朝的立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