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吹綠了天下城“岩生紀念田”的矮化藤苔,田旁“岩生公約碑”上的“岩護生,生養岩”刻字還沾著晨露,可岩穴部落的年輕族人阿石卻抱著塊刻滿岩紋的石碑蹲在碑旁哭:“老族長走了,他沒來得及教我們‘辨岩縫承重’的技藝!昨天試著在岩縫種藤苔,差點把承重岩弄裂,要是再沒人會辨岩,以後岩區再也種不了藤苔了!”
話音未落,南境農夫扛著乾裂的麥稈匆匆趕來,麥稈一折就斷,碎渣簌簌掉落:“乾旱來了!三個月沒下雨,共生田的耐鹽苔枯了一半,麥田的土裂得能塞進手指!以前老族長記的‘岩縫泉水引流法’數據找不到了,現在連灌溉的水都快沒了!”
龍弈心裡一沉——昨夜查看“記憶共生瓶”孩子們用密封瓶保存的生態數據樣本,如岩縫濕度、苔苗生長速度)時,發現瓶裡的岩縫泉水樣本比往年少了三成,當時沒料到老族長離世會導致核心技藝斷代,更沒防住極端乾旱會讓珍貴的生態數據麵臨永久丟失。更糟的是,當天上午,岩生紀念田旁的“生態數據記錄板”被人掀翻:岩穴部落的人在“辨岩技藝”旁畫了個哭臉,農夫們則在“灌溉數據”上寫了“找不到”,甚至有人說“岩生共生體係要散了”——生態適配第一次因“文明記憶斷代”陷入危機。
阿蠱抱著裝著乾枯耐鹽苔的陶盆趕來,盆裡的苔葉一碰就碎:“寄生苔雖然沒了,可乾旱讓耐鹽苔的根須紮不深!老族長以前教過‘藤苔混種保水法’,可具體的混種比例記不清了,要是再找不到數據,共生田的苔和麥都要旱死!”
爭吵聲中,阿豆抱著“記憶共生瓶”跑過來,瓶裡裝著岩縫泉水、藤苔樣本和麥種,標簽上的記錄已經模糊:“瓶裡記著老族長去年測的岩縫濕度數據,現在標簽糊了,分不清哪瓶是承重岩旁的泉水,哪瓶是普通岩縫的……”岩穴部落的族人立刻圍上來,有人想打開瓶子辨認,卻被阿石攔住:“不能隨便開!老族長說過,樣本要密封保存,開了數據就不準了!”
龍弈沒讓矛盾繼續發酵,隻讓阿豆把岩穴部落、各生態組、巫蠱部落的人、“符號監督隊”的孩子都召集到岩生紀念田旁。他接過記憶共生瓶,對著陽光仔細觀察:“老族長走了,但他把生態記憶藏在了這些樣本裡——岩縫泉水的清澈度、藤苔的葉片厚度、麥種的飽滿度,都是技藝和數據的密碼!我們不能讓記憶跟著老族長走,要把它找回來,傳下去!”
阿石抹了把眼淚,從懷裡掏出老族長留下的岩紋手冊,手冊的紙頁已經泛黃:“老族長說‘岩紋是岩石的記憶’,承重岩的紋路是‘橫紋密’,普通岩縫是‘豎紋疏’——隻是我還沒學會怎麼按紋路算承重,怕種藤苔時出錯。”
阿稷蹲下身,撿起一塊從記錄板上掉落的木片,木片上還留著模糊的灌溉數據:“我們可以建‘生態記憶傳承館’!把老族長的岩紋手冊、孩子們的記憶共生瓶、各部落的生態數據都放在館裡:岩穴部落的人負責整理辨岩技藝,農夫們負責回憶灌溉數據,巫蠱部落負責修複模糊的樣本標簽,孩子們則用新的樣本補充數據——這樣既能找回丟失的記憶,又能教後人怎麼守護生態,行不行?”
孩子們也跟著舉著記憶共生瓶:“我們可以按瓶裡泉水的清澈度分!承重岩旁的泉水更清,普通岩縫的泉水有少量泥沙,能分清!”阿石看著孩子們認真的樣子,慢慢站起身:“我願意試試!就算學不會老族長的全部技藝,也要把能記的都記下來,不能讓岩穴部落的記憶斷在我們這代!”
“生態記憶傳承館”很快在岩區旁搭建起來,分了三個展區:技藝傳承區擺著老族長的岩紋手冊、辨岩用的工具如岩紋拓片、測重石),阿石每天在這裡給族人講課,回憶老族長教過的辨岩技巧;數據修複區放著孩子們的記憶共生瓶,巫蠱部落的人用“草藥染劑”讓模糊的標簽重新顯影,農夫們則根據顯影的標簽,一點點拚湊灌溉數據如“岩縫泉水每畝田灌兩桶”“藤苔混種比例12”);新樣采集區由孩子們負責,每天去岩區、共生田采集新的樣本,補充到記憶共生瓶裡,確保數據不會再丟失。
可新的問題又來了。阿石教族人辨岩時,總記不清“橫紋密到什麼程度算承重岩”,有次差點把普通岩縫當成承重岩,耽誤了藤苔種植;乾旱持續加劇,修複好的灌溉數據不夠用,共生田的耐鹽苔還是在不斷枯萎。阿石急得直跺腳:“我怎麼這麼沒用!連老族長的一點技藝都記不全!”
龍弈沒慌,帶著大家去老族長生前住過的岩穴。岩穴的牆壁上,刻滿了老族長記錄的生態數據和辨岩筆記,有的是用炭筆寫的,有的是用岩粉畫的——“橫紋間距小於一指寬為承重岩”“乾旱時岩縫泉水要分三次灌,每次間隔五天”“藤苔混種要選晨露多的岩縫”。孩子們立刻用拓片把這些筆記拓下來,阿石看著牆上的字,眼淚又掉了下來:“老族長早就把記憶刻在了岩穴裡,是我們沒早點發現……”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阿蠱突然指著牆上的一段筆記:“老族長還記了‘耐旱苔種培育法’!用乾枯的耐鹽苔和抗毒藤的汁液混合,能培育出耐旱的新苔種!我們可以試試,這樣就算乾旱,苔也能活!”
各部落立刻行動起來:岩穴部落的人按牆上的筆記辨岩縫、引流泉水;農夫們按灌溉數據給共生田澆水;巫蠱部落和孩子們一起培育耐旱苔種;阿石則把牆上的筆記整理成冊,取名《岩生記憶錄》,放在生態記憶傳承館裡,供所有人學習。
春末的時候,耐旱苔種培育成功,共生田的耐鹽苔重新抽出綠芽;岩穴部落的族人終於學會了“辨岩縫承重”的核心技藝,在岩區種的藤苔成活率比以前還高;生態記憶傳承館裡的記憶共生瓶擺滿了整整一麵牆,標簽清晰,數據完整——斷代的文明記憶終於被重新找回,“漁苔麥岩”的共生鏈也在記憶的支撐下,慢慢恢複了生機。
阿石抱著《岩生記憶錄》,在老族長的靈位前跪下:“老族長,我們沒讓您失望,岩穴部落的記憶傳下去了,岩生共生體係也保住了!”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生態記憶傳承館旁點燃。岩穴部落的人彈著老族長留下的石琴,唱著新編的“傳脈歌”;農夫們烤著新收的耐旱麥餅,分給在場的每個人;孩子們舉著記憶共生瓶,在篝火旁念著瓶裡的生態數據:“岩縫濕度六成,苔苗每天長兩毫米,泉水灌溉每畝兩桶……”阿逆也來了,他手裡拿著幫孩子們拓的岩穴筆記,笑著說:“現在我也是記憶傳承館的‘管理員’了,以後會幫大家一起守護這些珍貴的記憶!”
龍弈站在篝火旁,看著傳承館裡燈火通明的展區,心裡無比堅定:天下城的“天下”,從來不是隻靠生態適配,更靠文明記憶的傳承——岩縫的紋路、泉水的引流數據、苔種的培育方法,都是先輩們用一輩子積累的財富。就算遇到技藝斷代、數據丟失,隻要大家願意一起找回記憶、一起守護記憶,就能讓生態共同體的根基永遠牢固。
開春的時候,生態記憶傳承館旁種了片“記憶共生林”,裡麵的每棵樹都由不同部落的人一起栽種,樹下埋著裝有《岩生記憶錄》拓片的記憶共生瓶。每天都有人來這裡,有的學辨岩技藝,有的修複生態數據,有的采集新樣本——他們都知道,這裡不是某一個部落的記憶館,是所有願意守護文明記憶、傳承生態智慧的人的精神家園,是真正“記憶永續,天下傳脈”的天下。
喜歡異世謀主:亂世定鼎請大家收藏:()異世謀主:亂世定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