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把天下城“技藝傳承林”的樹葉染成橙紅,林旁“本源技藝碑”上的“技藝傳代,本質永在”刻字還沾著晨露,可河澤部落的首領阿泊卻帶著族人扛著蘆葦編的治水工具站在林外,工具上還滴著河水:“我們靠‘水生技藝’活了一輩子!淤泥肥田比你們的熱泉化鹽更養地,水力灌溉比你們的手動聚雲更高效——要是早學我們的治水技藝,也不會讓河澤水位漲成這樣!”
話音未落,地表部落的阿禾跌跌撞撞跑來,手裡攥著把泡爛的麥稈,麥稈上的麥穗早已發黑:“河澤水漫進麥田了!按‘看土觀苗’的身體記憶技藝,我們隻懂旱地澆水,現在田裡全是水,連‘怎麼排水’都不會!阿泊部落說‘用蘆葦溝排水’,可我們連蘆葦溝的坡度都不知道怎麼算,再這樣,今年的收成就全爛在泥裡了!”
爭吵聲中,地底部落的阿岩扛著塊滲水的熱泉通道岩石趕來,岩石上的裂縫還在滴著河水:“河澤水滲進熱泉通道了!按‘憑手感控熱’的技藝,我們隻會調溫度,不會堵滲水,剛才控熱時溫度太高,把帶水的岩石烤裂了,通道漏得更嚴重了!”
龍弈心裡一沉——昨夜查看“技藝交互瓶”孩子們用密封瓶保存的河澤與天下城生態樣本對比,如淤泥、河水、滲水岩石)時,發現瓶裡的淤泥確實比普通土壤更肥沃,當時沒料到河澤部落的“水生技藝”會與現有技藝體係產生認知壁壘,更沒防住水生生態危機會讓剛成型的身體記憶技藝陷入適配困境。更糟的是,當天上午,技藝傳承林旁的“技藝共生榜”被人塗了泥:河澤部落的人在“水生技藝”旁畫了個圈,雲海、地表、地底部落則在“治水”上寫了“不懂”,甚至有人說“不如把河澤人趕出去,省得添麻煩”——本源技藝體係第一次因“多文明技藝衝突”與“生態邏輯重構”陷入融合危機。
阿蠱抱著裝著河澤淤泥的陶盆趕來,盆裡的淤泥泛著黑色,卻散發著淡淡的土腥味:“巫蠱部落的古籍裡沒記過‘水生技藝’!可這淤泥確實能肥田,比熱泉化鹽後的土壤更養麥苗——隻是我們不知道‘怎麼控製淤泥厚度’,萬一鋪太厚,麥苗會被悶死!”
阿豆抱著“技藝交互瓶”蹲在塗泥的共生榜旁哭:“瓶裡記著阿泊叔叔的蘆葦溝排水樣本,溝的坡度是‘每走十步降一指’;還有淤泥肥田的‘厚一分,苗長三寸’!這些技藝和我們的‘熱泉化鹽’‘手動聚雲’能一起用,為什麼大家不肯試……”
阿泊卻搖著頭,舉起蘆葦治水工具:“你們的技藝隻懂‘旱地、熱泉、雲氣’,我們的水生技藝要‘懂水、懂泥、懂河’——不是我們不肯教,是你們連最基礎的‘辨水流方向’都不會,學了也是白學!萬一排水時把方向搞反,水會淹得更厲害!”
龍弈沒讓矛盾繼續發酵,隻讓阿豆把河澤部落、各文明代表、老輩與年輕輩、“符號監督隊”的孩子都召集到技藝傳承林旁。他打開“技藝交互瓶”,將河澤淤泥與熱泉化鹽土、河澤河水與雲海聚雲水滴並列展示:“技藝不是某一個文明的‘專屬武器’,是能跨文明共生的‘生態工具’!河澤的‘淤泥肥田’是‘用有機質改土’,地底的‘熱泉化鹽’是‘用熱力改土’;河澤的‘水力灌溉’是‘用水流補水’,雲海的‘手動聚雲’是‘用雲氣補水’——這些技藝的本質都是‘護田、保生態’,隻是方法不同!今天,我們建‘技藝共生圖譜’,讓各文明技藝各展所長、互相補位,把認知壁壘變成融合動力,行不行?”
阿泊沉默了很久,從懷裡掏出片刻著河澤治水圖的蘆葦杆:“我們不是要壟斷技藝,是怕你們不懂水的脾氣亂操作。圖譜可以這樣畫:第一,‘核心技藝互聯’河澤‘淤泥肥田’與地底‘熱泉化鹽’互聯,解決土壤改良;河澤‘水力灌溉’與雲海‘手動聚雲’互聯,解決補水排水),用藍線標注互補點;第二,‘分層教學實踐’河澤部落教基礎水生技藝,如辨水流方向、挖蘆葦溝坡度;天下城教河澤部落身體記憶技藝,如手動聚雲、憑手感控熱);第三,‘孩童交互記錄’孩子們用技藝交互瓶記錄每天的融合效果,如‘淤泥鋪一分+熱泉化鹽,麥苗長勢快兩成’‘蘆葦溝排水+手動聚雲,麥田水位控製剛好’)——這樣既保各文明技藝本質,又能一起應對水生危機,好不好?”
阿禾立刻點頭:“我們願意學挖蘆葦溝!隻要能把麥田的水排出去,再難我也學!”阿岩也補充:“我們可以教河澤人控熱,讓他們知道怎麼用熱泉烘乾多餘的水,這樣他們的淤泥也不會太濕!”
“技藝共生行動”很快展開,分了“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基礎技藝互通”——河澤部落的阿泊帶著大家在麥田旁的河澤邊學“辨水流方向”:“看水麵的波紋,波紋朝哪個方向散,水流就朝哪個方向;挖蘆葦溝要順著水流方向,坡度每十步降一指,這樣水才會自己流走。”雲海部落的阿霧則帶著河澤族人在山坡上學“手動聚雲”:“雙手抬平迎著風,掌心相對慢慢收,就能聚起雲團——以後河澤水不夠時,就能用這個補水解渴。”孩子們的技藝交互瓶裡,每天都多幾張“水生技藝身體記憶技藝”對應記錄,如“辨水流+挖溝=排水成功”“聚雲+水力=補水剛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階段是“生態危機共治”——針對麥田淹水,河澤部落帶著地表族人挖蘆葦溝:阿泊教大家按“十步降一指”的坡度放線,阿禾帶著年輕輩按線挖溝,僅一天就排出了麥田裡三成的水;針對熱泉通道滲水,地底部落帶著河澤族人堵裂縫:阿岩教大家“憑手感控熱”,用熱泉餘溫烘乾滲水岩石,河澤族人則用河底的黏土混合蘆葦纖維,把裂縫堵得嚴嚴實實,兩天就止住了滲水。更讓人驚喜的是,大家還發現“淤泥+熱泉化鹽”的土壤改良法:河澤淤泥鋪一分厚,再用地底熱泉輕澆一遍,土壤既肥沃又不板結,麥苗長勢比以前快了兩成。
第三階段是“技藝共生圖譜完善”——孩子們把各文明技藝的互補方法、操作步驟、效果記錄都畫在圖譜上,還在旁加了“應急方案”:“若河澤水位再漲,先挖蘆葦溝排水,再用手動聚雲減少降雨”“若熱泉通道再滲水,先用黏土堵縫,再用控熱烘乾”。阿泊看著圖譜上的互補點,笑著說:“以前總覺得水生技藝隻能守河澤,現在才知道,和你們的旱地、熱泉、雲氣技藝融在一起,能解決我們自己都解決不了的水澇問題!”
可新的問題又來了。河澤部落的年輕族人阿浪學“手動聚雲”時,總掌握不好掌心相對的力度,聚了半天隻聚起一小團雲,還沒等補水就散了;地表部落的阿樹學“挖蘆葦溝”時,沒按“十步降一指”的坡度,挖得太陡,水排得太快,麥田又出現了乾旱——技藝共生剛有起色,又因“跨文明技藝不熟練”與“操作偏差”遇阻。
阿豆突然想到辦法,她在技藝共生圖譜旁加了“對比操作圖”:畫了掌心相對的正確與錯誤姿勢正確是掌心距離一拳,錯誤是距離過近或過遠),標了蘆葦溝坡度的測量方法用手指量地麵高度差);還組織了“跨文明結對練”:河澤年輕輩與雲海年輕輩結對,地表年輕輩與河澤年輕輩結對,互相糾正錯誤、分享技巧。阿浪在阿霧的指導下,終於能聚起穩定的雲團;阿樹也在阿泊的提醒下,調整了蘆葦溝坡度,麥田的水位終於穩定下來。
秋末的時候,“技藝共生圖譜”的效果越來越顯著:麥田的水全部排完,用上“淤泥+熱泉化鹽”的土壤後,麥苗長得比往年更壯;熱泉通道的滲水徹底止住,河澤部落還學會了用控熱烘乾多餘的水,再也不用擔心淤泥太濕;雲海部落也通過與河澤的合作,學會了“用水汽輔助聚雲”,聚雲效率提高了三成——多文明技藝,終於從認知壁壘變成了共生動力。
阿泊看著技藝傳承林旁豐收的麥田,對龍弈說:“以前總覺得‘文明不同,技藝難融’,現在才知道,隻要守住‘護生態、保家園’的共同目標,就算方法不同,也能一起解決問題。你們的旱地技藝、我們的水生技藝,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生態守護。”
除夕夜,天下城的篝火在技藝傳承林旁點燃。河澤部落的人彈著蘆葦編的樂器,唱著“水生技藝歌”;雲海部落的人彈著雲紋木琴,唱著“聚雲歌”;地底部落的人彈著岩石琴,唱著“控熱歌”;地表部落的人彈著陶笛,唱著“豐收歌”;孩子們舉著“技藝交互瓶”,在篝火旁念著共生效果:“淤泥肥田壯,熱泉化鹽強,聚雲補水足,河澤排水暢……”阿逆也來了,他手裡拿著幫孩子們畫的“技藝共生圖譜”拓片,笑著說:“現在我既懂水生技藝,又懂身體記憶技藝,以後不管是水澇還是乾旱,我們都能應對!”
龍弈站在篝火旁,看著“技藝共生圖譜”上交織的各文明技藝線條,看著各部落族人互相遞食物、互相學習技藝的身影,心裡無比堅定:天下城的“天下”,從來不是靠單一文明的技藝守護的,是靠多文明對“生態共守”的共同堅守——河澤的水、雲海的雲、地底的熱、地表的土,這些技藝不是“互相排斥的牆”,是“彼此支撐的橋”。隻要願意放下“文明專屬”的執念,一起找互補點、補認知差,就能讓技藝體係覆蓋全域生態,讓天下城的家園永遠安寧。
開春的時候,技藝傳承林旁立了塊“技藝共生碑”,碑上刻著“技藝無界,共生共守,天下共榮”十二個字,碑旁種了片“共生技藝田”,田裡一半種著河澤淤泥培育的作物,一半種著熱泉化鹽土壤培育的作物,田邊放著技藝交互瓶和各文明的工具。每天都有人來這裡,學跨文明技藝、練共生方法、補交互樣本——他們都知道,這裡不是某一個文明的技藝田,是所有願意以技藝共生為橋、以全域生態為目標的人的精神聖地,是真正“技藝共生,天下永盛”的天下。
喜歡異世謀主:亂世定鼎請大家收藏:()異世謀主:亂世定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